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计划总结 >浙科版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计划模板

浙科版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计划模板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6-10-26 发表| 教学分类:计划总结

生物教学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查字典生物网编辑了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计划模板,欢迎阅读!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在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规定了“尝试建立生物模型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该条内容标准有两层涵义:其一,“尝试建立生物模型”属模仿性技能目标,旨在通过原形示范(细菌的数量增长)和具体指导,学生能完成建立生物模型;其二,“解释种群的数量变动”属理解水平的知识目标,旨在把握生物模型(抽象)与种群的数量变动(具体)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

由此,本节教学目标确定为三条(详见前面本节的教学目标)。

二、教学设计思路

高中学生对生物模型的概念并不陌生,在学习生物学其他内容时,学生已对运用生物解决生物学中的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例如,对遗传规律的认识。因此,本节是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重新建构新的知识──建构揭示生物学规律的生物模型。

本节的引入有两种思路:一是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即以“问题探讨”引入,然后逐步展开教学,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验证性实验活动;二是将本节的探究活动作为研究性学习内容,事先布置,让学生(或部分学生)在课外完成。从学生在活动中产生的问题或体验引入,结合教材中的“问题探讨”和“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讨论相关内容,展开教学。

现以第一种思路为例说明,本节共2课时。

第一课时的教学应当遵循具体→抽象→再具体→再抽象……循环上升的轨迹。

1.具体。教师以“问题探讨”引入,由于学生已有相关的生物知识,不难回答问题。教师应启发学生思考:得出的生物公式有何生物学意义(说明细菌数量增长具有哪些性质)?

2.抽象。进一步让学生讨论: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是怎样建构的?生物模型的表现形式有哪些?由此,总结出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

3.再具体。联系实例说明种群增长的两种生物模型。

4.再抽象。结合细菌的数量增长模型,得出种群数量增长的“J型”生物模型;结合实例讨论“K”值。

5.进一步回到具体。讨论生物模型的生物学意义(说明“J型”和“S型”增长的生物学意义),列举实例。

6.进一步抽象。总结用生物模型揭示生物学现象与规律的意义。

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问题作深入的思考,启发学生从现象揭示出本质和规律,使学生认同运用恰当的生物模型能够较好地表达某些生物学规律。一定要避免从生物到生物,为计算而计算的教学。

第二课时为探究活动: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

由于该探究活动需要较长的时间(连续观察7 d),因此,活动的管理是教学的难点。教师要在制定计划、同伴的合作、记录实验数据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提示。

三、教学实施的程序(第一课时)

学生活动 教师的组织和引导 教学意图

学生基于已有的生物知识进行演算。 播放细菌分裂的录像或演示细菌分裂的计算机模拟动画。

提示:在自然界中细菌无处不在,有些细菌的大量繁殖会导致疾病。假如现有一种细菌,在适宜的温度、湿度等环境下,每20 min左右通过分裂繁殖一代。

引导学生思考:

1.细菌的生殖方式是怎样的?

2.72 h后,由一个细菌分裂产生的后代数量是多少?

3.n代细菌数量是多少? 通过创设具体的情境,让学生感受活生生的生命现象。

认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规律。

学生讨论,充分陈述自己的观点。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

1.对细菌种群数量增长而言,在什么情况下2n公式成立?

2.这个公式揭示了细菌种群数量增长的什么规律?

3.在学过的生物学内容中,还有哪些生物学问题可以用生物语言来表示。

提示:生物工具在生物学研究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用生物语言揭示生物学问题时,要充分考虑到生物学自身的特点。

认识到在生物学中有许多现象和规律可以用生物语言来表示。

学生独立操作完成图表,相互交流结果。 请学生算出一个细菌产生的后代在不同时间的数量,并填写教材中的表格,然后画出细菌的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提示:这是在理想条件下对细菌种群数量的推测。

引导学生讨论,同生物公式相比,曲线图表示的模型有什么局限性?     认识种群数量增长模型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小结:在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常常需要建立生物模型。生物模型的表现形式可以为公式、图表等。

学生讨论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生物模型”的方案:程序和方法。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如何建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生物模型”,我们应该怎么做?     结合本节的探究实验,认识建立种群增长模型的程序和方法。

学生讨论:

1.野兔种群增长的原因有哪些?

2.怎样用生物语言来描述野兔种群增长的规律?

3.如果用N0表示野兔种群的起始数量,用λ表示野兔种群数量每年的增长倍数,用Nt表示t年后野兔种群的数量,那么,Nt为多少?

4.根据上述素材,估算1869年时,野兔种群数量为多少?(说明计算方法)

5.列举在自然界中还有哪些与素材中野兔种群数量增长相类似的情况。 提出问题,组织讨论:以上讨论的是在实验条件下种群的数量变化,在自然界中种群的数量变化情况如何?

提供素材:《光明日报》消息

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6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皮,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1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1859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24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24只野兔的后代达到6亿只之多。(有条件的学校,教师可播放澳大利亚野兔成灾的录像片。) 通过具体实例,加深对生物模型的理解,并用生物语言解释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

明确“J”型种群增长的原因。

小结:自然界确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该种群数量增长的生物模型可表示为“J”型曲线,或生物公式:

Nt=NOλt

学生思考:有哪些因素制约着种群数量的增长?

学生讨论。 如果自然界的生物种群都是以“J”型方式增长,地球早就无法承受了。

呈现高斯实验(有条件的学校可将高斯实验用计算机模拟技术呈现出来)。

提出讨论题:

1.你认为高斯得出种群经过一定时间的增长后,呈“S”型曲线的原因是什么?

2.在高斯实验的基础上,如果要进一步搞清是空间的限制,还是资源(食物)的限制,该如何进行实验设计?

3.如何理解K值的前提条件“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请举例说明。 从资源和空间上思考种群增长问题。

用生物学语言解释“S”型曲线(生物模型)。

培养实验设计能力。

学生讨论教材中“思考与讨论”素材。     小结:经过一定时间,在各种因素的作用下,种群数量增长会趋于稳定,呈“S”型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K值”。 理解K值,并解释和说明实际问题。

学生讨论教材中东亚飞蝗种群数量的波动。讨论影响种群数量波动的因素。     提出问题:在自然界中,种群数量是否总能稳定在K值?为什么?     从多因素思考种群数量的变化?

总结:从具体的生物现象与规律建立抽象的生物模型,又用抽象的生物模型来解释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与规律,这是学习本节的要旨。 把握学习方法要旨。

通过对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计划模板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教学参考资料尽在查字典生物网!

【浙科版高二上册生物种群的增长方式教学计划模板】相关文章:

组成生物体的化合物教学设计

探究环境污染对生物的影响 教学设计

生物进化的原因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DNA的复制》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七年级生物下册人的生殖教学设计

高中生物教学设计模板

高中生物的教学反思

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

生物的基本特征教学设计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