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细菌 教学设计

细菌 教学设计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5-06-29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

一. 教材分析

“细菌”一节是人教版初中生物学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分布广泛的细菌和真菌”的第二节内容。学生在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后,进一步学习作为一类单细胞原核生物的细菌,教材从细菌的发现、形态结构和生殖三个方面介绍细菌。首先通过列文虎克和巴斯德带领学生慢慢揭开细菌的“面纱”。而后介绍了细菌的形态。通过“观察与思考”,学生在认识了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的结构基础上,通过对比,学生进一步认识细菌的结构,再推测细菌的营养方式。最后介绍细菌的生殖及适应环境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理解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2)描述细菌形态结构和生殖的主要特征

2.能力目标:

(1)尝试进行驳斥“自然发生说”的实验设计。

(2)分析推测的科学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了解细菌发现的过程和巴斯德的鹅颈瓶试验,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2)认同细菌繁殖速度快,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1)细菌的结构 。

(2)细菌的生殖。

2.教学难点:

(1)巴斯德鹅颈瓶实验 。

(2)原核生物的概念。

四.教学实施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细菌的发现

 

 

 

 

 

 

 

 

 

 

 

 

 

 

 

 

 

 

 

 

 

 

 

 

 

 

 

 

 

 

 

 

 

 

 

 

 

 

 

 

 

 

 

 

 

 

 

 

 

细菌的形态

 

 

 

 

 

 

 

 

 

 

 

 

 

 

 

细菌的结构

 

 

 

 

 

 

 

 

 

 

 

 

 

 

 

 

 

 

 

 

 

 

 

 

 

 

 

 

 

 

 

 

 

 

 

 

 

 

 

 

 

细菌的生殖

 

 

 

 

 

 

 

 

 

 

 

 

 

 

 

 

 

 

 

 

 

 

 

 

 

 

 

 

 

 

 

 

 

 

 

 

 

 

 

 

 

 

 

课堂总结

 

 

 

课堂反馈

慢慢伸开你的手,你看到什么?

 

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手上有生物吗?主要是什么生物?你看到了吗?为什么看不到?

 

利用数据说明细菌的微小,指出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才有一颗小米粒那么大,所以肉眼是看不到的。

 

人类是怎么发现这类生物的?

 

 

总结学生的讨论、回答,介绍列文虎克的贡献。

 

 

 

 

引导讨论:细菌哪里来的?

 

教师介绍有关细菌来源的两种观点。由于观察到肉汤里会自然形成细菌使肉汤变质等自然现象,19世纪前的人们广泛相信细菌是自然发生的,当时一些著名的科学家都支持这一观点。而另外一些科学家则认为细菌是从原来已经存在的细菌中产生的,肉汤变质是因为空气中的细菌落入繁殖而导致的。教师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并尝试以肉汤作为原材料设计实验驳斥“自然发生说”。

 

总结“微生物学之父”巴斯德的鹅颈烧瓶实验及“巴氏消毒法”。

 

 

 

 

 

随着高倍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人们对细菌的本来面目有了一个更清楚的认识。随即出示电镜下不同细菌的形态图(示课件:细菌的形态)。

 

提问:看图说出细菌有几种不同形态?

 

总结学生的回答并指出细菌虽然形态不同,但均是独立生活的,其基本结构是一致的。阐明细菌是单细胞生物。

 

提问:说出动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引导学生看书。

 

 

 

提问:说出细菌的主要结构包括哪些?与动植物细胞相比,有什么不同?

 

 

 

 

 

总结学生的回答,阐明原核生物的概念。理解细菌是低等的单细胞生物。

 

进一步引导学生比较细菌与植物细胞 不同。

 

提问:多数细菌的营养方式是什么?多数细菌是生态系统的什么成分?

 

 

 

 

 

提问:图中的细菌有的,动植物细胞没有的结构有什么?推测这些结构的主要作用?

 

总结学生的回答,强调鞭毛、荚膜不是所有的细菌都有的。它们的主要作用分别是游动、保护。

 

提问:动植物的细胞数量是如何增加的?

 

 

 

提问:单细胞的细菌如何繁殖的呢?

 

 

 

 

 

在适宜的环境中,细菌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

 

 

 

讨论:74页的技能训练。

 

 

 

强调细菌20-30分钟就能分裂一次,必须是环境适宜。

 

讨论:遇到环境恶劣的情况,细菌如何应对呢?

 

有些细菌遇到不良环境,细胞壁增厚,形成休眠体---芽孢,芽孢的抵抗力强,小而轻,能随风而飘,落到适宜的环境,萌发成细菌。这过程不是生殖。

 

讨论、分析:细菌为什么能无处不在?

 

 

 

 

 

 

 

 

 

课堂练习:臭名昭著的日本“731”部队在侵华期间,在我国的东北利用细菌作武器,用惨无人道的方式戕害我国人民,先后有一万多名战俘和健康平民惨死在这里。这支部队拥有3000多名细菌专家和研究人员,负责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残忍地对抗日志士和中国平民。用鼠疫、伤寒、霍乱、炭疽等细菌和毒气进行活人实验和惨无人道的活体解剖。

 

(1).日本“731”部队用来实验和生产细菌武器的炭疽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A.细胞壁B.细胞膜C.细胞质D.细胞核

 

(2).日本“731”部队生产细菌是利用细菌能进行 生殖,而且繁殖速度快。

 

(3).“731”部队往某中国平民注射100个细菌,按每30分钟繁殖一代计算,3小时后,该平民身上的该细菌数目是个。

思考、讨论、回答

 

 

 

 

 

 

 

 

 

 

 

 

 

人类借助放大仪器发现了细菌。

 

 

 

 

 

 

 

 

 

阐明自己的观点,并且举出例子证明。

 

 

 

 

 

 

 

 

 

 

 

 

 

 

 

 

 

 

 

尝试驳斥“自然发生说”。

 

分析实验,特别是两个烧瓶的变量。

 

 

 

 

 

 

 

观察图形并说出细菌的三种不同形态。

 

 

 

 

 

 

 

 

 

 

 

回答动物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

 

 

 

 

 

观察课本73页“观察与思考”。

 

回答。

 

细菌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比较得出细菌没有叶绿体。

 

思考、回答。

 

得出多数细菌是异养的,是分解者。

 

观察、分析、回答。

 

 

 

 

 

 

 

 

 

 

 

回答:细胞分裂。

 

 

 

 

 

讨论、回答

 

得出细菌通过分裂繁殖的。

 

 

 

 

 

 

 

完成相关的计算,并回答。

 

 

 

 

 

 

 

思考、分析。

 

 

 

 

 

 

 

 

 

 

 

讨论、分析、回答。

 

 

 

 

 

 

 

 

 

完成练习。

复习上一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新课

 

数据加深学生的理解

 

 

 

加深对微观生物的认识

 

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培养学生分析推测能力,严谨的态度

 

 

 

 

 

 

 

 

 

 

 

 

 

 

 

 

 

突破难点,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实验设计中“单一变量”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识图、分析能力。

 

 

 

 

 

 

 

 

 

复习旧知识,为对比细菌的结构埋下伏笔。

 

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通过对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表达能力。

 

 

 

 

 

复习旧知识,引入细胞的生殖。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突出重点。

 

通过数据学生感受到细菌的生殖速度之快。并自发认同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突出重点。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引入芽孢。

 

 

 

 

 

 

 

对本节内容进行了知识梳理又增强了该节课的整体感。

 

检查、提高,对学生进行历史教育。

【细菌 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病毒 教学设计

发生在肺泡内的气体交换 教学设计

免疫和计划免疫教学设计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细菌教学设计

《动物细胞》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第十章激素调节

空气质量与健康教学设计

观察动物细胞 教学设计

种子的萌发 教学设计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