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计划总结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格式《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格式《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6-09-19 发表| 教学分类:计划总结

生物教学

计划可以使人集中注意,如果要让学生感兴趣,教师就要饱含情感。查字典生物网编辑了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格式,欢迎阅读!

【背景】

《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实验稿)》倡导探究性学习,力图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逐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所以,需要通过学生主动的、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才能逐步达到,下面这则案例,从学生自我评价意识的确立、方式的获得、观念的转变和体系的建立等方面作了一点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案例】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

一、调查目的

为把理念落实到行动中,带领学生走出课堂,亲近自然,我们选择对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研究作为活动的课题。通过对校园里各种各样的生物进行观察和学习,使学生既学到了许多生物分类方面的知识,提高他们野外识别生物的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探究能力,从而更好地贯彻生物课程标准的理念,此外还能为学校调查清楚校园的生物资源提供一些资料。

二、活动安排

(一)准备阶段 2004年9月1日—9月5日

1、确立课题

活动开始先让学生设计选择意向调查表,再由学生自己选择并确定调查题目。

下面是金琳同学设计并填写好的选择意向调查表:

班级:初一(2)班

姓名

金琳

性别

爱好

养花 绘画

你最关心的问题是什么?

校园的美化

与你生活联系密切的问题是什么?

1.环境保护和环境污染问题

2.校园绿化和校园生物园地的规划问题

你最想调查的问题是什么?

调查我们校园内有多少种生物?

对学生的问卷调查进行统计分析:16.2%的学生愿意对校园植物进行考察,60.8%的同学想调查校园的生物种类,有23%的学生参加校园生物园地的规划。

2.活动分组

各班采取自愿的方式组成兴趣小组,4~5人为一个调查小组,并确定组长。 如初一(9)班的分组情况:

“地球超人”小组:程珂(组长)

“杀虫能手”小组:王斌(组长)

“地球之友”小组:翟芮(组长)

“资源开发”小组:邓鑫(组长)

3.制定计划

由学生自己设计小组活动方案(包括设计调查路线和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记录表等),鼓励学生形式要多样化,老师对各小组成员进行调查、访问、查阅资料、制作生物标本、如何对生物进行归类等方面的培训。

4.材料用具

调查表、笔、放大镜、望远镜、照像机、软尺、采集箱等。

(二)实施阶段 2004年9月6日~15日

实施程序:先后采取调查(包括测量)、访问、查阅资料、鉴定、挂牌等方式了解校园的生物资源。对校园内的每一种生物都要进行登记,部分种类应采集2~3套标本,不能识别的种类应请专家鉴定,认真作好调查记录,尝试对调查到的生物进行分类,将归好类的生物资料进行整理,填写在自己设计的调查表上。

l.调查记录

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记录校园各种生物的名称、形态特征、生活环境、数量、生长情况等资料,学生很认真的填写调查记录表(调查记录表见附件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分工合作,活动中重视学生的实践和体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做活动的组织和指导。

2.制作并鉴定标本

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区分不同生物的名称,对于部分生物科类(尤其是不认识的生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将它们制成了生物标本,然后对各种生物进行鉴定,并将调查记录表填写完整。比如,标本的制作我们通常是采用自然干燥法和加温干燥法。微波炉干燥法是加温干燥法中的一种,目前家庭微波炉非常普及,是用来干制标本的好器具。该法快速而且保色保形效果好。但是有些植物的节间具有特殊物质和结构,在微波的作用下易燃烧,还有一些植物材料的色素不耐微波辐射,极易变色,这些材料不适合用此法而要用自然干燥法进行干燥。将干制好的标本右下角贴上标本签,写上名称、编号、采集日期、地点等,保存起来,以备鉴定时查用。

3.参观访问

调查结束后,对于无法鉴定的生物,学生可以拿干制标本向有关专家或到花鸟市场去了解它们的生物名称、生活习性、养护管理和饲养方法等,开阔了学生的拐野,而且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4.制作卡牌

学生到图书馆查找有关书籍,弄清校园内生物的种、科、属、学名和它们的生活环境等知识,有无法查阅的生物应请有关专家鉴定,最后给校园植物编写名录制作塑料质地的卡牌。

5.挂牌

学生将自己制作好的卡牌对校园植物进行挂牌,挂牌后还可以为植物拍摄照片,让来到校园的每一个人都了解认识所有的植物,这样,既培养了学生利用科学工具书籍查阅知识的动手能力和社会实践活动能力,又增长了他们的植物知识,营造一种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这次对校园生物的调查,学生们将更进一步的了解校园,从而更加热爱校园内一草一木。

阶段小结通过探究、调查、访问、考察、劳动实践等,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并不断完善建构学生自我精神世界。

(三)总结阶段 2004年9月16日~22日

l.表达交流

调查活动结束后,各小组向全班同学汇报调查过程、结果和体会,还可以提出在调查中所想到的其他问题,跟其他小组交流。全校师生能在每棵花卉植物上看到挂着的学名牌,学生们将能科学地称呼花卉植物的植物学名,并且纠正学生中的一些模糊和错误的概念,学生对生物的多样性也有一个初步的认识,花草树木绿化校园,保护环境的认识也有进一步的提高,最后安排学生对调查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写出心得体会在班上交流和总结,并撰写调查报告。

2.结果分析

“地球超人”小组调查到我校花卉植物种类有80余种,76%的植物是绿色开花植物,58%是木本观叶类,42%是草本观叶类,28.7%是木本观花果类,47.1%是草本观花果类,24.2%是藤本观花果类,对较大的木本植物,小组成员还测量了植株的胸径、植物的盖度(植物地上部分的投影面积);“地球之友”小组调查清楚的动物有十几种,有的动物种类还有待专家鉴定;“杀虫能手”小组还提出“以虫治虫”的方案来预防和防治害虫,以减少环境污染,达到保护校园植物资源的目的;“资源开发”小组调查到金银花是常见治疗感冒中成药“银翘解毒丸”中的首味中药,何首乌、芍药、杜鹃、牡丹等是常用的中药材,另外我校可以食用的有芦荟、金橘、银杏、仙人掌、蕨、石榴、樱花等植物,香用的有栀子、月桂、金银花、桂花、月季、万寿菊等植物。调查后,要求学生对调查结果作好每一种类有100字左右的资料记录,并整理成册。

三、活动反思

1.学生反思

反思一

“资料开发”小组: 我们小组认为如何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动植物资源,已成为当今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中急需的重大问题。动植物资源是一种再生性资源,是可更新的,因此,我们在利用时要考虑到,可更新资源消耗的速度必须符合它恢复的速度,这样才能使该种生物繁衍不息,永远地继续地为人类利用,如果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才懂得珍惜,悔之晚矣。

反思二

“地球之友”小组: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道,目前世界上每一分钟有一种植物灭绝,每一天有一种动物灭绝。通过这次活动,我们明白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只要全人类携起手来,一定能让自然界更加丰富多彩。

2.教师反思

“我思,故我在。”三年的课改让我学会了思考。课改在理论上的讨论表述已日臻完备,其难点在于将课程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自从开展《校园生物种类的调查》活动以来。我发现学生在以下几方面有明显的变化:

首先,学生的自主意识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也大大提高,变过去的“要我学”为现在的“我要学”,学生会善于主动搜集资料,凡是书上涉及到的科普知识,学生会去翻阅相关资料,有的还会在网上查寻,如初一(2)班的易竹青同学主动涉猎课本以外的科普读物。对自己购买的《观叶植物100佳》已熟透了,同学问到校园里的植物时,她讲得头头是道。

其次,学生的环保意识也大大加强了,学生们能自觉参与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积极参加学校的保洁工作,使校园的环境更优美,同学们都说有信心夺取贵阳市“绿色学校”的光荣称号。

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老师应多开展以学生自主性、实践性为主的活动,精心设计活动方案,让学生在活动中去获取知识,锻炼能力,真正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都有重要意义。

四、活动延伸

1.建立一个校园生物资源库编入学校校本课程,以备教师教学所用。

2.开展学校植物领养活动。

具体做法是:分年级、分班划好领养范围,采取“承包责任制”,负责养护管理植物,然后定期对领养结果评比,让学生有“我的校园,我做主”的感觉,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同伴互助的团队精神,充分利用学校的绿化资源。

开展校园生物园地的规划活动,建立生物园地规划区(如动物饲养区、作物栽培区、食用菌栽培区、药用植物栽培区、蔬菜栽培区、花卉栽培区等)。

通过对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格式的学习,是否已经掌握了本文知识点,更多教学参考资料尽在查字典生物网!

【七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计划格式《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动物的节律行为

生物教学设计:生物的生殖

生物教学设计:第一章原生动物

第二节 调查我们身边的生物

七年级下册消化和吸收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设计:生物圈

2013年七年级下册生物全册教案(鲁教版)

生物教学设计:营养物质的运输 茎的结构

生物教学设计:环节动物

生物教学设计: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