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学习园地 >生物史话 >辽西现反鸟类"渤海鸟" 关节方式与现生鸟类相反

渤海鸟化石全长约35.7厘米,其头吻部短,上下颌都长有多枚牙齿,前后肢接近等长。沈阳师范大学供图

复原后的渤海鸟。 沈阳师范大学供图
近日,科学家在辽西热河生物群发现了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渤海鸟”。“渤海鸟”的发现不仅进一步揭示了反鸟类的形态多样性,也澄清了许多此前对该类群形态特征的模糊认识。
近日,刚刚出版的国际著名学术刊物美国《古脊椎动物杂志》(JVP)发表了由沈阳师范大学胡东宇教授带领的古鸟类研究组关于“渤海鸟”的新发现。
该化石产于辽宁建昌早白垩世义县组,距今约1.25亿年,是“热河生物群”反鸟类的一个新属种,命名为“郭氏渤海鸟”。
反鸟类繁盛于白垩纪,是鸟类起源之后第一支成功地实现全球性辐射的类群,但与恐龙一起于白垩纪末期灭绝。反鸟类由于在肩胛骨与乌喙骨的关节方式上与现生鸟类相反,由英国学者C.A.Walker于1981年建立了一个反鸟亚纲;与包括所有现生鸟类在内的今鸟亚纲一起,构成了鸟类的两大善于飞行的进步类群。
据沈阳师范大学专家介绍,此次发现的“渤海鸟”化石保存精美,全长约35.7厘米,其头吻部短,上下颌都长有多枚牙齿,前后肢接近等长,具有长而弯曲的趾爪,这些被认为是以昆虫为食,营树栖生活鸟类的典型特征。在手部的演化上,“渤海鸟”表现为原始反鸟类和进步反鸟类中间的过渡类型。此外,“渤海鸟”也保存有多枚前肢飞羽印痕和两枚末端丢失的带状尾羽印痕。
【辽西现反鸟类"渤海鸟" 关节方式与现生鸟类相反】相关文章:
与“辽西现反鸟类"渤海鸟" 关节方式与现生鸟类相反”相关文章
哺乳类动物的历史起源
生物多样性的演变历史
“小河神秘微笑公主”的墓葬情况
最古老飞行昆虫印记化石距今3亿年
秘鲁发现琥珀中的两千万年前的昆虫
史前最大蜘蛛化石距今1.65亿年
石器时代新人种“马鹿人”在中国首次发现
鸟类进化之谜解开 色彩多样性加快进化速度
道尔顿与色盲发现
古生物学家:恐龙或因沙尘暴灭绝
罕见化石改写鲨鱼进化史
恐龙一词的由来 网友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