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

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6-01-23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

1.问题的提出

学习与发展是当今教育的主题,“独白式”的课堂教学已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发展与要求。现在的课堂应是一个互相“对话式”的课堂,“对话的过程即是主体之间在经验共享中的相互造就过程”,这就要求课堂教学鼓励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发展一种“对话”关系,在教学中进行知识、情感的相互碰撞与启发。新教材最大的特点就是摆脱了“以学科为中心”和“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观念的束缚,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要求教育者将学习的主体地位还给学生,以实现学生积极地学,主动地学,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本文拟就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的途径及方法作初步的探索。

2.努力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敢说”“想学”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情感融洽,教学双方平等,民主合作,教学就容易取得理想的效果;反之,学生处在“心理防互”之中,口不敢言,手不敢动,惴惴不安,甚至反抗对立,其学习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教学是一个完整的过程,不只是单纯的知识传递,同时它又是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努力创设一种开放的、浸润的、积极互动的学习氛围,使学生能以新知识为工具形成对相关知识的探索,在课堂上充分运用表扬、课堂小组竞赛、课堂交流等多样化的手段,调节、控制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活而不乱,稳而不死,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的学习状态之中。在初中课堂教学中,笔者针对初中学生爱表现自我、自我意识强的心理特征,多为他们创设“自我表现”的机会。如平时根据教学内容特点,事先编拟一组融知识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小题目,进行课堂小组和个人抢答竞赛,评价按男生与女生、小组与小组间进行记分,并进行阶段、学期的“竞赛标兵”“优秀小组”评比,课堂上有时学生为某个问题争得面红耳赤,讨论异常激烈;针对部分学生存在的“害羞”“怕说错了大家笑”等畏惧心理,我时常给他们提供一些机会,让他们回答的问题稍简单一些,当他们回答正确时,鼓励全班同学为他们鼓掌,逐步地让他们体验成功,从而使其从“我怕说”逐步走向“我想说”“让我说”。在实验课教学中,运用“小组竞赛”的方法,来激励学生有效地参与,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多年来,每学期开学之初,我和学生一同制定“优秀实验小组评比的规则与要求”,将学生分成相对固定的若干实验小组,要求实验小组间开展“三赛”活动,即一赛纪律,二赛效果,三赛协作,并且每堂实验课评选出“实验明星小组”与“实验标兵”。

3.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教学机制

自主、合作与探究是生物新课程标准中的核心要义,其中指出“自主学习是指教学条件下的学生的高品质的学习”,所有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发展的学习,都一定是自主学习。其实,教学不仅不能等同于发展,而且也可能妨碍和阻滞发展,成为摧残、贬抑、泯灭学生发展的力量。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的挑战的教学,那些在教学内容上能够切入并丰富学生经验系统的教学,只有那些能够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深层次的体验的教学,也只有那些给学生足够自主空间、足够活动的机会的教学,那些真正做到“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的教学,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新教材突出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编着者力图从学生的认知规律、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及人的发展出发去确定目标,构建体系,形成特色。

3.1 自主感知

3.1.1 课前尝试。为了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的内动力,促使它们在课外自觉地预习新知,笔者在开学伊始,改变了以往把预习阶段放在课堂起始阶段的习惯,要求学生在课前进行预习,预习过程要求做到读、思、记相结合:即读所学内容,明确大致所学内容;思考课本上的“观察与思考”“练习”等,自己先行解决问题;记,即记下要点、疑点、难点。这样课堂上学生就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讨论、交流与表达,学生的主动性和目的性明显增强。譬如,笔者在上“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时,课前作了如下布置:(1)通读本节内容,明确我们下一节课将学什么内容;(2)自己想办法捉一些鼠妇,供下节课实验与探究用;(3)什么叫探究,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探究?(4)你对课本上设计好的探究实验有何评价?若让你设计,你会怎样想?对于一些较简单的实验,可让学生利用家庭中的简易用具,进行初步尝试。如在讲述“种子的萌发”这一内容之前,笔者发动学生在家里进行“种子催芽”的小实验,通过课前实践,学生对种子萌发需要的外界和自身条件有了真切的、直接的体验,这对于知识、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无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3.1.2 课始交流

在学生已经初步获得知识结果和情感体验的基础上,一般情况下,在下一节课的开始,笔者引导学生围绕以下4个方面进行交流:(1)关于这一知识,你已经知道了什么?(2)你还想知道什么?(3)再自学一遍课文,你又知道了什么?(4)你有哪些不清楚的地方?提出来大家讨论。这样,在面临一个新课题时,不总是由教师设计好复习题或准备题,而是让学生自己主动地、有选择地针对新知识,唤起脑中的知识储备去同化新知,为新知的建构准备了合适的“土壤”。同时,能促进学生之间的相互启发,教师的“导”才有依据,才有效果。如在学习“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节时,学生在课堂交流时,提出了很多问题,如“草履虫只有一个细胞,怎样繁殖后代?怎样吃东西?怎样呼吸?对人类是有害还是有利?”等等,这些问题的提出,一下子调动了全班学生的探索热情,此时,再鼓励学生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这要比教师把现成的结论或答案直接告诉学生效果要好得多。

3.2 自主探索

3.2.1 以问题为中心。怎样让学生既体验到初步感知的成功,又能进一步地掌握新知,我通常的做法是出示一个或几个问题,引导学生“试试看自己掌握的怎么样了?”这里的问题要精心设计,要能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紧扣教材,努力使问题具有:(1)现实性。呈现的问题是生活中真实存在的,是学生非常熟悉和亲切的,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物知识就在身边,感到“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2)开放性。所提问题条件可以多余,也可以不足,解决问题的途径有多种,答案不是惟一的,因为凡是生活中真实性的问题,很多时候它都具有开放性的特点,而体现开放性的特点,是不想用标准的程序和标准的答案来束缚学生的思维空间、固化学生的想象才能,而是想促进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广阔性,培养创造性思维。(3)探究性。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思维价值,要有一定的想象空间,不能是简单的设问;同时解决的方法不能是简单的模仿,需要学生开动脑筋,能激起学生主动的探究。如在学到“遗传物质存在于细胞核中”时,教材提供了相关的图文资料信息,这则信息的开头就是“你听说过克隆羊多莉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就七嘴八舌议论起来了:“听说过”“还有克隆牛、克隆人”“近来新闻中老提到克隆人,有的赞同,有的反对”等,这时,我提出“既然大家提到了克隆人,现在又大体上了解了克隆技术,那么你们对新闻报道中美国科学家克隆人的这一事件有何看法,请各小组同学积极准备有关信息,阐明你们的观点。”课堂上,小组讨论非常激烈,你一句我一句争相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依据,小组汇报各有特色,整个课堂在争论中掀起一个又一个小高潮,下课了有的学生还意犹未尽。我深切地感受到学习注重结果更应追求过程,因为结果正确了,往往包含着正确的思维过程,但是正确的结果并不一定等于思维过程正确,而结果错了,思维过程有时也不一定全错。

3.2.2 引导学生主动建构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相信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潜力,努力让他们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师的作用重在创设一个自主探索情境,建立诱发自主探索动机的最佳“心理场”。教师要注意:(1)让学生自己“爬坡”。只有当学生遇到困难,“爬”不上去时,才适当加以点拨,教师的主要力气是花在学生何时需要帮助、需要怎样的帮助和如何帮助学生方面。如在“观察花的结构”时,我要求学生把花的各部分结构依次摘下,并相互讨论花的哪些结构最重要?整个过程我没有直接介入小组的操作过程中,而是在学生遇到较大困难时,进行点拨和指导。(2)让学生相互合作。交流与合作是新课标倡导的“主旋律”,在建立学习小组的过程中,我让学生自由搭配,只要觉得在一起能够有效地学习、有效地合作,就可以组合在一起。小组中的成员分工由他们自己解决,要求分工合理,每人都应承担一定的任务,并为小组争光,为小组承担责任。在“植物体的结构层次”这一节,我以“小组合作学习模式”进行试教,将学生分成6个小组,每组重点观察一种植物体的器官,然后按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的顺序进行交流,学生能把这几种植物的器官的功能及内部组织的形成说得较为完整,小组之间相互纠错、相互补充,这比教师“苦口婆心”的重复说教效果要好得多。(3)让学生体会学科的思考方式。在新教材中,让学生掌握生物学学习方法,对培养学生能力,提高学生素质大有裨益。如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指导学生运用所学到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所遇到的生物学现象,从而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又如图文结合的学习方法,插图是生物学教材的有机组成部分,新教材尤其重视学生图文转换能力的培养,要求学生能以图释文,在图像中收集相关重要信息等等。

3.3 自主拓展

教学的最大价值莫过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把学生的课内兴趣向课外延伸,能用所学知识来分析事物,能自觉地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在课堂上,要时常给学生留一些“疑问”,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使他们留心生活、关心社会。如在学习“只有一个细胞的生物体”这一节内容,要求学生课前调查身边有哪些单细胞生物,这些生物与生活、生产有何关系?课堂上学生交流的很热烈,其中有些来自农村的学生为大家讲述了妈妈、奶奶过年时如何在家里酿米酒的过程:“开始,将糯米淘洗干净,再煮熟,冷却后,洒一点粉状物,中间挖个小洞,然后,用棉被包裹住,第二天就来酒了……”讲完后,让同学们为他鼓掌,发动全班同学应向他们学习,注意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学会一些生活的基本技能,并就此引导他们分析这一酿酒过程中所蕴含的生物学道理,如(1)为什么要将糯米煮熟?(2)为什么待熟糯米冷却后才能洒粉状物?(3)“粉状物”是什么?(4)为什么要用棉被包裹?……又如,在学完“生物的基本特征”这一内容,我提出“蚯蚓进行土壤穴居生活,他们如何呼吸?请自行设计实验进行验证”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思维的“涟漪”,课后,学生在家里利用各种生活简易用具,进行了各种尝试,提出了很多想法。有的将它置于阳光下暴晒,有的将它置于透明玻璃缸水底,有的用面粉将它全身裹住,还有的用凡士林将它的前端和后端封住……学生创新能力在自身自觉的实践中逐步得到发展与加强,而这正是我们教学的主旨所在。

【新课标理念下的生物学教学】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教师教学方法反思

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教师教学反思

校园里的植物教学反思

新课改中生物教师对教学的反思

初三生物教学反思总结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教学设计

新课改理念下的生物课堂

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初二生物新课程教学反思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