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学习园地 >生物知识大全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实验与探究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实验与探究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3-04-10 发表| 教学分类:生物知识大全

学习园地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实验与探究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细胞图像的辨析,同时考查有丝分裂各时期特

征,以及显微镜的使用。

【思路点拨】解答本题要注意以下关键点:

(1)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有丝分裂图像的实验选材必须为根尖分生区。

(2)制作临时装片要经过解离、漂洗、染色、制片4个步骤。

(3)对实验材料解离的过程中,细胞已被杀死,观察中没有分裂过程,

只能从视野中寻找不同分裂时期的图像。

(4)细胞有丝分裂各个时期细胞形态,细胞内的染色体形态、数目、行为具有不同特点。

【规范解答】选B。在“观察根尖分生组织细胞的有丝分裂”实验中,应剪取洋葱根尖2~3mm,用质量分数为15%的盐酸和体积分数为95%的酒精溶液的混合液(1:1)解离,用0.01g/ml或0.02g/ml的龙胆紫溶液(或醋酸洋红)染色,所以A项错误。在解离时,根尖细胞已被杀死,即使持续观察,视野中的K细胞不会分裂成两个子细胞,所以C项叙述不符合实际。视野中,N细胞处于有丝分裂后期,M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N细胞的染色体数目是M细胞的2倍,D项不对。图中的图像确实为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图像,可用细准焦螺旋调节时视野中物象清晰,B项叙述正确。

3、(2010?新课标全国高考?T3)若要在普通显微镜下观察到质壁分离、RNA和脂肪,下列四组材料中应选择的一组是 ( )。

A.水稻胚乳和花生子叶 B.天竺葵叶和水稻胚乳

C.紫色洋葱和花生子叶 D.天竺葵叶和紫色洋葱

【命题立意】本题以实验选材的选择为素材,主要考查考生选择合适的实验材料的能力。

【思路点拨】处理本问题的步骤如下:

(1) 思考观察质壁分离、RNA和脂肪所需材料的特点。

(2) 分析选项中所列材料的特点。

(3) 得出结论。

【规范解答】选C。观察质壁分离应选用具有大液泡的成熟植物在细胞;观察细胞中的RNA和脂肪需要进行染色处理,因此应选浅色或无色的组织或细胞。选项所列材料分析如下:

所含主要成分 是否含大液泡 颜色

水稻胚乳 淀粉 否 无

天竺葵叶 蛋白质 否 无

紫色洋葱 蛋白质 含 紫色

花生子叶 脂肪 否 无

从表中分析观察质壁分离所用的材料应是紫色洋葱,而只有C项符合顺序。所以选C。

4、(2010?四川卷?T30Ⅰ)回答下列I、Ⅱ两个小题

I. 某实验室通过手术获得下丘脑部分损毁却能存活的大鼠,进行了相关研究。

(1)实验一 按下表准备两给实验大鼠并作如下处理:向大鼠皮下注入等量的SRBC(山羊红细胞);7天后,取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将适量脾细胞悬液与SRBC混合培养一段时间,然后检测SRBC破裂情况(注:特异性抗体与红细胞表面的抗原结合后,红细胞会破裂,释放出血红蛋白。培养液中血红蛋白的含量越高,OD值越大)。

组别 材料准备 数量(只) 培养液的OD值

甲 手术摧毁组(做手术并损毁丘脑前部) 12 0.20

乙 正常组(未做手术) 12 0.40

①向大鼠皮下注入SRBC的目的是 。

②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说明悬液中含有 物质,产生该物质的细胞称为 。

③有人认为该实验还应增设一组;做手术却不损毁下丘脑。你认为有必要吗? 。请说明理由----------------------------------------。

④请为此实验拟定一个题目 。

(2)实验二 另取正常鼠和手术损毁鼠多组,在不同温度的环境中放置30分钟,然后测定大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正常鼠的结果如图所示。

①请在图中绘出手术损毁鼠单位时间的耗氧量变化曲线。

②将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环境,其血糖浓度会升高,原因是

③在适宜条件下喂养一段时间后,发现手术损毁鼠的性腺萎缩,这是由于该大鼠下丘脑释放的 减少,使垂体释放的 降低所致。

【命题立意】本题以大鼠为实验材料,通过相关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思路点拨】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SRBC(抗原)→SRBC破裂(免疫反应)→脾脏组织制成细胞悬液含有抗体。

【规范解答】(1)①根据题干及题干提示,SRBC为山羊红细胞,而红细胞表面有抗原物质,因此向大鼠皮下注入SRBC的目的是作为抗原。②脾细胞悬液会引起SRBC破裂,而SRBC表面有抗原物质,因此脾细胞悬液必然含有抗体;产生抗体的细胞是效应B细胞。③本实验可增加一组做手术却不损坏下丘脑的实验,这样可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的影响。

(2)①下丘脑有体温调节中枢,损坏鼠的体温失去调节功能,因此随着温度的升高耗氧量增加(类似变温动物)。图示见答案。②正常鼠从室温移至低温,其血糖浓度升高的原因为: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③下丘脑能分泌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下丘脑损坏导致该激素减少,进而影响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从而引起性腺萎缩。

【参考答案】

(1)①作为抗原 ②抗体 效应B细胞 ③有必要 可以排除手术本身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④探究下丘脑对抗体产生的影响

(2)①

②在低温刺激下,下丘脑通过相关神经促进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的分泌 肾上腺素和胰高血糖素能促进肝糖原分解,使血糖升高

③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促性腺激素

5、(2010?四川高考?T30Ⅱ)Ⅱ.某石质海滩的潮间带由大小不一的水坑和水坑间的凸出基质两类环境组成,主要生长着浒苔、角叉苔等海藻和滨螺、岸蟹等动物。岸蟹主要以滨螺等小动物为食,其主要天敌是海鸥。

(1) 有人选择大小、深度等相似的两个自然水坑(A、B),把B坑中的全部滨螺(233只)捉出,移入几乎无滨螺的A坑,研究滨螺对海藻及岸蟹种群的影响,结果如图所示。

①图A中浒苔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从种间关系角度看,浒苔和角叉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关系。

②水坑中岸蟹种群密度与___________海藻的种群相对数量呈正相关。研究发现,此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有利于岸蟹躲避天敌;而另一种海藻占优势的环境则相反。请据此解释B坑中的滨螺在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本研究涉及到的生物构成的最长食物链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通过对水坑和凸出基质这两类微型生态系统中滨螺密度和海藻物种数的调查,绘制成图C。

①在滨螺极稀少的情况下,如果要最大限度地保护生物

多样性,需要优先保护的是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

这种保护措施属于__________________。

②当滨螺密度长期保持在100~200只/m2时,

____________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命题立意】本题以石质海滩的潮间带为背景材料,通过实验将生态学多个知识点有机整合在一起,意在考查考生实验探究、分析推理等多种能力。

【思路点拨】

A坑移入滨螺后浒苔急剧下降

→滨螺可以捕食浒苔

B坑移出滨螺后,浒苔急剧升高

【规范解答】(1)①从图A、图B可知:A坑移入滨螺后浒苔急剧下降,而B坑移出滨螺后,浒苔急剧升高,说明滨螺可以捕食浒苔;根据B图,浒苔急剧升高时角叉苔急剧下降,说明二者是竞争关系。②从图示可以看出岸蟹与浒苔呈正相关(二者关系:A图同降,B图同升)。根据题意,B坑中滨螺移出前数量较多的原因是:B坑中浒苔原本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少。由于岸蟹捕食滨螺,岸蟹少则滨螺多。③本实验涉及的最长食物链为:浒苔→滨螺→岸蟹→海鸥。

(2)由图C可知,在一定范围内,随凸出基质的增加,海藻物种数增加。海藻是该生态系统的生产者,生产者越多,越有利于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因此需要优先保护凸出基质生态系统。这属于就地保护。②从图可知,滨螺密度长期保持100~200只/m2(较高水平)时,水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高。

【参考答案】

Ⅱ.(1)被滨螺捕食 竞争 ②浒苔 B坑中浒苔不占优势,该环境不利于岸蟹躲避海鸥的捕食,因而岸蟹数量少;由于(天敌)岸蟹数量少,滨螺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所以数量多

③浒苔→滨螺→岸蟹→海鸥。(2)①凸出基质 就地保护。② 水坑

6、(2010?重庆高考?T31(II))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群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题31图2曲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

(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_____和______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 种群密度为_______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①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___结构。

②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___代表类似。

【命题立意】本题以图表和实验过程为载体,通过比较分析,主要考查识图能力和实验分析能力。

【思路点拨】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乙均为“S”型增长→甲种数量变化为曲线A→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F曲线表示乙种数量变化→甲、乙存在竞争关系→B表示甲数量变化;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乙、丙不构成竞争关系→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乙、丙对应曲线应为D、E。

【规范解答】根据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置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曲线为A,则C为乙的种群增长曲线(均为“S”型增长,且该判断应结合组3来进行);根据组2,甲、乙存在竞争关系,因此F表示乙种数量变化,则B表示甲数量变化;根据组3,甲、乙在容器中上、下分层分布,不构成竞争关系,但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则甲、乙对应曲线应为D、E。(1)影响种群数量的主要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乙种对应曲线是C, 40天时,其达到K值,为600,因此种群密度为600/20=30(只/mL)。(2)①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由于分布在不同的区域,不构成竞争关系,其关系类似图中的D和E。由于两者是同一地域中地形等因素引起的分布不同,因此二者体现的是群落的水平结构。②根据“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说明二者构成竞争关系,类似组2情况,即与曲线B、F类似。

【参考答案】

(1)出生率 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 30只/ml(2)①D和E 水平 ②B和F

【专题模拟演练】

一、选择题

1. 在许多生物实验中都需要细胞作实验材料。下列处于生活状态的细胞有

①浸在0.3g/mL的蔗糖溶液中的洋葱表皮细胞 ②解离后的洋葱根尖分生区细胞

③放在9%的NaCl溶液中的人的红细胞 ④放在清水中的黑藻叶片细胞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②③

2. 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在设计验证Ni是必需的矿质元素的实验时,设计了下列四组实验,你认为其中最恰当的是

3. 下列有关实验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叶绿体中色素的分离实验结果显示:色素含量最少的是呈橙黄色的胡萝卜素

B.斐林试剂使用时要先把甲液(0.1g/mL的NaOH溶液)和乙液(0.01g/mL的CuSO4溶液)

混合均匀

C.检测CO2产生的多少可以使用重铬酸钾,看产生灰绿色的时间长短

D.脂肪的鉴定实验中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苏丹Ⅳ染成橘黄色的脂肪滴

4. (2011?福建福州八中第一次质检)观察藓类叶片细胞叶绿体的形态与分布、观察黑藻叶片细胞的细胞质流动、观察植物根尖细胞的有丝分裂和对花生子叶中脂肪颗粒的鉴定四个实验的共同点是

A.实验全过程都要使实验对象保持生活状态

B.都必须使用高倍显微镜观察

C 适当提高温度将使实验结果更加明显

D.都需对材料进行染色

5. 下列四个生物实验中,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A.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取材→解离→染色→漂洗→制片→观察

B.蒲公英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确定调查对象→选取样方→计数→计算种群密度

C.制作生态瓶实验:洗净空瓶→装入动植物→灌满自来水→密封瓶口→放在阳光下

D.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实验:取试管→加入淀粉液→注入酶液→保温→加碘液→观察

6. 在“探索萘乙酸促进月季生根最适浓度的实验”中,关于无关变量的控制,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各组枝条的幼叶数目保持相同

B.各组枝条的生长年龄保持相同

C.将实验场所的空气湿度控制到最小

D.浸泡各组枝条时萘乙酸溶液的温度保持相同

7. (2011?安徽蚌二中第二次质检)下列关于实验的描述中正确的个数是

①斐林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②脂肪的鉴定需用显微镜才能看到被染成橘黄色或者红色的脂肪颗粒

③用洋葱鳞片叶大片内表皮和动物膀胱作半透膜都能成功完成渗透作用实验

④蛋白质用双缩脲溶液检测呈紫色

⑤洋葱根尖装片制作的步骤是:解离、染色、漂洗、制片 ⑥观察洋葱根尖装片发现最多的细胞是分裂前期细胞

⑦观察黑藻细胞质流动的标志物是液泡

⑧滤纸条上色素带的颜色从上到下依次是橙黄色、黄色、黄绿色、蓝绿色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8. 下列实验组合,正确的是

A.1 B.2 C.3 D.4

9. 下列有关实验探究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用单倍体育种法难以改良缺乏某种抗病性的水稻品种

B.盐酸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和“低温诱导植物染色体数目的变化”中的作用相同

C.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时应设计对照实验

D.观察细胞中DNA、RNA用的吡罗红甲基绿染色剂要现配现用

10. (2011?山西山大附中月考)在适宜条件下,下列实验能够实现实验目的是

A.离体的线粒体在含葡萄糖的培养液中能产生CO2

B.蓝藻具有藻蓝素和叶绿素,能够进行光合作用,可作为观察叶绿体的材料

C.植物生长素和动物生长激素都能与双缩脲试剂发生紫色反应

D.经研磨和离心处理获取的乳酸菌细胞质基质中加入葡萄糖后产生ATP

11. 为了确定某种矿质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应采用的方法是

A.检测正常叶片中该矿质元素的含量

B.分析根系对该矿质元素的吸收过程

C.分析环境条件对该矿质元素吸收的影响

D.观察含全部营养的培养液中去掉该矿质元素前、后植株的生长发育状况

12. 下面对有关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

A.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可看到分生区细胞中的染色体向两极移动

B.高倍光学显微镜下可看到黑藻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

C.对酵母菌计数时,吸取适量培养液滴在普通载玻片后可对其准确计数

D.用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扦插枝条,可发现两个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促进根生长的效果相同

13. 如图是高中生物有关实验过程 ,其中操作和叙述都正确的是

①图甲是用低倍显微镜观察洋葱根尖细胞时某视野中的图像,如要看清有丝分裂期的细胞,应将装片适当向右移动

②图乙是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在2 m×2 m样方范围内进行的双子叶草本苦荬菜种群密度的调查,圆圈表示个体。则这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3.25(单位:株/m2)

③图丙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的黑藻叶细胞的细胞质处于不断流动的状态,图中所标记的那一个叶绿体实际流动所处的位置是位于右下角,逆时针方向流动

④图丁是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实验的操作过程,其中最佳的植物组织是根尖分生区细胞

A.①③ B.①② C.②③ D.③④

14. 下列实验或探究中,细胞始终处于生活状态的有

①探究酵母菌细胞呼吸的方式

②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

③恩格尔曼用水绵观察光合作用的场所

④观察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⑤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叶绿体和线粒体

⑥观 察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

⑦绿叶中色素的提取与分离

A.①③⑤⑥ B.②④⑥⑦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⑥

15. 下列实验无需用到显微镜的是

A.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的动态变化

B.低温诱导染色体加倍

C.模拟探究细胞表面积和体积的关系

D.检测花生子叶细胞中的脂肪微粒

16. 下列调查活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

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

B.用血球计数 板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方格内菌体

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

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

17. 下列有关叶绿体和光合作用的几个简单的小实验,你认为哪一个的结果是不可能的

A.绿叶中色素的无水乙醇提取液放于自然光和三棱镜之间,从三棱镜的一侧观察,连续光谱中变暗(暗带)的区域是红光和蓝紫光区域

B.在温暖晴朗的一天下午,在某植物的向阳处采得一片叶,用酒精隔水加热脱色,并加碘液处理叶片,显微镜下观察到叶绿体变成蓝色

C.将叶绿素的无水乙醇提取液置于适宜光源的照射下5 h,加碘液处理后溶液呈蓝色

D.将经过饥饿处理后的绿色正常叶片置于含有充足14 CO2的密闭透明的照光小室内,3小时后在叶内淀粉中可检验到14C的存在

18. 几位同学在探究pH对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时,设计的实验方案如下。其中操作顺序最合理的是

①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可溶性淀粉溶液2 mL

②在三支试管中各加入新鲜的α-淀粉酶溶液1 mL

③置于适宜温度下保温5 min

④分别置于100℃、60℃、0℃环境中保温5 min

⑤加入斐林试剂后,水浴加热,观察现象

⑥将试管中溶液的pH分别调到3、7、11,保持5 min

A.①④②③⑤ B.①⑥④②⑤

C.②⑥①③⑤ D.①②⑥③⑤

19. 研究光照强度对某种鸟鸣叫次数的影响,下列设计不符合研究要求的是

A.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一天内不同时段该种鸟的平均鸣叫次数

B.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阴天和晴天时该种鸟的平均鸣叫次数

C.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繁殖季节该种鸟雌鸟和雄鸟的平均鸣叫次数

D.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比较不同季节该种鸟的平均鸣叫次数

20. 下列有关实验原理和方法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通过显微镜观察可检测出镰刀型细胞贫血症

B.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鼠的种群年龄组成的调查

C.以3H标记的尿嘧啶为原料研究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

D.通过检测正常叶片中某矿质元素的含量来确定此元素是否是植物的必需元素

二、非选择题

21. 生命科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没有观察和实验,生命科学不可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利用生命科学实验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图1所示的显微镜进一步放大观察图2中的d细胞,需要将玻片向 方移动,转动 (填序号),使高倍物镜对准通光孔。若要进行染色体计数,应选用图2中的 (填字母)细胞。

(2)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A.观察洋葱表皮细胞的质壁分离,从盖玻片一侧滴入30%的蔗糖溶液,另一侧用吸水纸引流,却迟迟引不过去。这往往是因为盖玻片下的清水中残留气泡

B.将班氏试剂加入到蔗糖溶液中,加热后出现砖红色沉淀

C.将肝脏研磨液煮沸冷却后,加入到过氧化氢溶液中立即出现大量气泡

D.植物有丝分裂实验中用 20%盐酸染色的目的是使细胞中的染色体染上颜色

(3)在提取叶绿体色素的实验中,某同学发现色素滤液颜色严重偏黄,与其他同学的滤液有明显差别。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 。叶绿体色素分离时常出现叶黄素、叶绿素a、叶绿素b色素重叠,不容易区分,则可能是 原因引起的。

(4)植物多样性的调查实验中,常用的调查方法是 。

(5)培养基配制实验中,对培养基的灭菌方法是 。实验室进行微生物培养时,所用接种环是通过 达到灭菌效果

22. 请回答以下与实验操作相关的问题。

(1)提取和分离该植物绿叶中色素时,绘制了四种色素在滤纸条上的分离情况(如下图),据图分析,溶解度最大的色素是 (填序号)。

(2)为了研究该植物染色体数目、大小和形态特征,

应以显微镜观察并计数根尖的分生区处于 期的细胞染色体,所用的染色剂是 。

(3)植物纤维素可用于生产乙醇,纤维素分解菌的接种可用平板划线法和 法。

(4)假设:温度过低,会降低唾液淀粉酶的催化能力;温度过高酶会被破坏。为了验证这一假设,某同学根据实验条件(米汤、唾液、热水、冰水、碘液等)设计了实验方案,如下图所示:

根据题中信息,请你把实验方案补充完整:甲装置中的①是指 ;

②是指 。请你说出检测因变量的方法:

23. “生长素促进细胞伸长生长”的理论认为:生长素能与细胞膜上的蛋白质结合,从而激活细胞膜上转运H+的载体,将H+向膜外运输,使细胞壁酸化、变得松弛,细胞吸水膨胀产生压力,促使细胞生长。为了验证生长素是以酸化细胞壁的方式促进细胞生长的,请完成实验设计:

材料用具:燕麦胚芽鞘若干、中性缓冲液、弱酸性缓冲液、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蒸馏水等及必要的用具。

(提示:缓冲液均为 低浓度,可以维持酸碱度的恒定且对植物的代谢没有影响;不考虑生长素浓度改变对生长的影响)

(1)实验时,首先应对燕麦胚芽鞘进行怎样的处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补充实验步骤:

①取三个小瓶,编号甲、乙、丙, 分别加入处理过的等量燕麦胚芽鞘;

②甲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为对照,

乙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丙瓶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培养相同时间后,观察、测量并记录燕麦胚芽鞘的长度。

(3)预测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 回答下列与实验有关的问题

(1)明确实验目的才能明确实验设计应依据的原理,才能明确实验设计中的实验变量。如验证“低温能影响物质跨膜运输的速率”实验,在实验设计中, 就是实验变量,其主要原理是: 。

(2)选材的正确与否决定着实验的成败。实验的选材受实验原理、实验目的制约。如“观察植物细胞质壁分离与复原”时,通常最好选取具有 的植物细胞,以提高观察效果。

(3)实验步骤合理,实验步骤的先后顺序一般不能前后颠倒。如在“探索PH对酶活性影响”的实验中,向装有新鲜淀粉酶溶液的试管中“先加淀粉”还是“先加酸或碱” 。理由是 。

(4)某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酵母菌研究群增长规律:

①取A、B俩个锥形瓶,各加入等量相同浓度的葡萄糖溶液,A组接种少量酵母菌,B组不做处理。分别对A、B瓶进行定期取样,通过测定培养液的浑浊度,可估算酵母菌的 ,

进行取样计数之前,需将锥形瓶轻轻震荡几次,目的是 。

②该组同学测定的数据如下表:

据表分析,瓶中酵母菌数量变化是否符合“J”型增长? 。影响该种群数量变化的原因主要是 。

25. 兔是一种恒温动物,是动物生理实验材料之一,下面是有关兔的实验。

为了探究调节体温的中枢是否为下丘脑,某校生物兴趣小组制定了以下实验方案:

实验假设: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

材料用具:略。

实验步骤:

①取两只健康的、性别与生理状况相同的成年兔,并标记为甲 、乙;

②用一定的方法破坏甲兔下丘脑,乙兔不作处理作为对照;

③把甲、乙两兔置于可人工控制的温室中,室内温度调为

0 ℃,在相对安静的条件下观察24小时,每隔4小时分别测量一次体温,并做好记录。

预期结果与结论:

①若甲兔体温发生明显改变,乙兔体温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成立;

②若甲、乙两兔体温均保持相对恒定,则假设不成立。

请分析回答:

(1)该兴趣小组设计的实验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请指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的同学认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可在同一只兔身上进行,你是否赞同这个观点?并说明理由。

(3)若假设成立,下丘脑是调节体温的中枢,下面给出了四张坐标曲线图,表示兔的代谢状况与环境温度的关系(其中横轴表示环境温度,纵轴表示兔的耗氧量或酶促反应速率)。则符合甲兔生理状况的是________;符合乙兔生理状况的是_____________。

【答案】

一、选择题

1-5BCABB 6-10CBCCD

11-15DDAAC 16-20BCCCA

二、非选择题

21、答案:(9分)

(1)左下 ③ b (2)A (3)研磨时未加CaCO3 色素线太粗

(4)样方法 (5) 高压灭菌(或高压蒸汽灭菌或1.05㎏/㎝2、121℃) 火焰灼烧

22、答案:(16分)

(1)丁

(2)中 龙胆紫溶液(“醋酸洋红液”、“改良苯酚品红染液”、“苏木精”均可)

(3)稀释涂布平板

(4)米汤+唾液(或米汤和唾液) 热水 在3支试管中各滴入1滴碘液,摇匀(注:碘液的用量不作要求,2分),观察试管内溶液颜色的变化(2分)。

23、答案:(1)取生长状况一致的燕麦胚芽鞘若干,切去尖端

(2)②1 mL中性缓冲液和1 mL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

2 mL弱酸性缓冲液 1 mL一定浓度的生长素溶液和1 mL蒸馏水(乙、丙顺序可颠倒,溶液的具体剂量不作要求,表明三组实验等量即可)

(3)乙组和丙组的胚芽鞘长度均长于甲组

24、答案:

25、答案:(1)①实验前要先测定甲、乙兔的体温

②实验要有重复性。仅用两只兔进行实验有一定的偶然性

(2)赞同。先做不破坏下丘脑的实验,实验可重复测量体温并记录,再做破坏下丘脑后的实验,进行自身前后对照。

(3)B、D A、C

【备课资源】

1、生物学研究中,经常使用染色剂对生物体的结构或物质染色,以便观察和鉴定。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观察线粒体时用健那绿染色,线粒体被染成蓝黑色

B.鉴定蛋白质时用斐林试剂,混合后加热变成砖红色

C.使用甲基绿和吡罗红染色,细胞核变红色,细胞质变绿色

D.观察染色体的形态,可用0.02g/mL的龙胆紫溶液将染色体染成深色

【解析】选D。健那绿将线粒体染成蓝绿色;鉴定蛋白质用双缩脲试剂,不需加热;斐林试剂鉴定还原糖,

需水浴加热;甲基绿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使RNA呈现红色,而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染色体染色可用0.01g/mL或0.02 g/mL的龙胆紫溶液。

2、在下列科学研究的过程中,采用的技术手段相似的一组是( )

①证明光合作用的过程中释放的氧气来自于水

②研究分泌蛋白合成、运输和分泌的过程

③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

④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

⑤研究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

A.①②③ B.①②⑤ C.②③④⑤ D.①②④⑤

【解析】选D。①②④⑤分别用不同的放射性元素标记某种化合物,通过跟踪元素的转移途径来达到实验目的。③则用物理提纯的方法将物质分开。

3、下列生物学研究中所选择的技术(方法),正确的是( )

A.利用纸层析法分离绿叶中的色素

B.利用同位素示踪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其侵染的细菌

C.利用双缩脲试剂的特定颜色反应鉴定玉米种子中是否含有淀粉

D.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某鼠种群出生率的调查

【解析】选A。绿叶中的色素用纸层析法进行分离;需利用离心法分离噬菌体外壳和其侵染的细菌;双缩脲试剂用来检测蛋白质;利用标志重捕法进行种群密度的调查,而不是出生率的调查。

4、下列一组图是研究植物向性运动与生长素之间的关系,其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A.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内因时,应设置b和c对照

B.当探究植物向光性产生的外因时,应设置c和a对照

C.当探究胚芽鞘感受光刺激的部位时,应设置c和e对照

D.上述实验中,所选用的植物胚芽鞘必须是同一物种的胚芽鞘

【解析】选C。要根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变量,以选择正确的实验组合。b和c、a和c两组对照组的实验变量分别是胚芽鞘尖端的有无、光照的方向,符合探究目的。根据C项探究目的分析,应设置d和e对照。胚芽鞘是无关变量,必须相同。

5、某些植物根能分泌一些化学物质用于抑制其他植物在其周围生长,这称为他感作用。大麦、玉米、向日葵、苜蓿等植物,是杂草的天然抑制者,又叫“闷盖庄稼”。为了验证大麦对邻近杂草生长 具有他感作用,请根据所给材料器具,在给出的实验方法和步骤的基础上继续完成实验。预期实验现象。

材料器具:大麦种子、狗尾草、长与宽各为50 cm的栽种盒、剪刀、喷水壶、天平、直尺等。

(1)方法步骤:

①选取A、B、C三个栽种盒,在栽种土壤表面画5 cm×5 cm的小方格,每小方格中心放一粒大麦或杂草种子。三个栽种盒的播种方式依次为: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洒上少许细泥土覆盖种子,喷水壶浇水,把三个实验栽种盒放在____培养2~4周,每天均保持足够时间的____。

③每天观察记录,统计盒内植株的______等数量特征。比较三个实验栽种盒的植物特征差异。

(2)预期的实验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实验需要设计并完善部分步骤。由三种播种方式的提示可以设计出只种小麦或杂草及两者间行种植三种情况,其他无关变量如光照、灌溉等需适宜且相同。从题干信息可以预期出杂草受到大麦的影响,生长情况要差于单独生长的植株。

答案:(1)①A:大麦种子和杂草种子间隔种植

B:只种大麦种子 C:只种杂草种子(顺序可变)

②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 光照

③平均株高,平均叶长,平均重量(答对两个即可)

(2)A盒中的杂草生长情况明显比C盒中的差(注意与播种方式相对应)

【高考生物知识点复习实验与探究】相关文章:

高考生物后期复习注意事项

高中生物环境污染的危害知识点归纳

2011年高考生物分子与细胞复习指导

高考生物复习必备的100个知识点

2011年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分类汇编

名师指导高考生物复习:课本是基础

2011年高考生物经典易错、易混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生物的新陈代谢知识点总结

高中生物细胞与细胞工程知识点总结

2010年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最新生物学习园地
热门生物学习园地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学习园地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