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册说课稿(全)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册说课稿(全)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5-04-23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生命科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一节第一部分的内容。学生在学完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受精作用和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等知识后,转入难度较大的遗传学知识的学习,之前知识可为本部分的学习提供必要的线索,同时本节内容又为后面遗传的基本规律及生物进化等知识的学习打下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总结“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和实验设计思路;

理解染色体是遗传物质的主要载体。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唯物辩证观的树立;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不断探究的精神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原理和过程 ,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和过程

依据:本部分知识的学习应用了科学的实验设计程序及内容涉及到微观领域,学生刚接触到这方面的知识,属于他们的薄弱环节。

(只有掌握了.........,才能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过程。

依据:.............较抽象,学生没能这方面的基础知识

为了讲清教材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节内容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问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3-5MIN)

由上节课学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导入新课

(1)在生活中通过观察发现生物学问题

首先提问为什么狗生的后代是狗,而熊猫的后代是熊猫呢?引导学生答出这是一个遗传现象。

(2)回顾所学知识,由已知引入未知,进行合理假设

然后播放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的动画,以提问题的方式复习有关受精作用的知识,引导学生得出在生物的传种接代的过程中,染色体在前后代间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因此,认识到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作用,进一步引出本课主题:染色体的化学成分中,究竟哪一种才是遗传物质?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通过自主观察生物现象,发现问题进而提出问题的能力。

2讲授新课(30min)

接下来讲授新课,我还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以及教学设备的情况,我选择了多媒体的教学手段。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可以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枯燥的知识生动化。还重视教材中的疑问,适当对题目进行引申,使它的作用更加突出,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串联,积累,加工,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

(1)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这一部分,让学生沿着科学家的思维轨迹,分析每一步实验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设计的意图何在?以学案的形式,事先发给学生

实验步骤现象结论设计的意图

将无毒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将有毒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将无毒R型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注射到小白薯体内

(以上空白学生填)

质疑:在确定转化因子实验中,关键的设计思路是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

多媒体展体,[美]艾弗里和他同事的实验

预测:哪一种情况能促使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为什么

结论:转化因子是DNA,DNA是遗传物质

(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设疑:噬菌体非常小,实验怎么观察

引导提问:DNA和蛋白质的化学元素组成?

为什么选择S35和P32这两种同位素分别对蛋白质和DNA作标记,用C14和O18等同位素,行吗?

读图分析(挂图)

一亲代噬菌体寄主细胞内子代噬菌体实验 结论

S35蛋白质外壳

P32DNA

结论; 噬菌体复制过程中DNA具连续性,是遗传物质

(3)烟草花叶病毒的侵染实验

投影一道探究性试题

烟草花叶病毒TMV和车前草病毒HRV都能感染烟草叶,但两者致病病斑不同,如下图,结合图中ABC三个实验结果,各说明什么问题?整个实验说明什么?

结论:少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

3、课堂小结,强化认识(3-5MIN)

和学生共同整理知识结构,构建知识网络

对本节课学生的探究活动予以评价,尤其是对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善于假设,多向思维,收集材料进行探究学习的科学精神给与高度赞许,并教育学生要有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七板书设计

我根据板书的“规范、工整和美观”的要求,结合所教的内容,设计了如图所示的板书,使学生对本节课有一个整体的思路

第六章 遗传和变异

第一节 遗传的物质基础

一、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 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

1、格里菲思实验(体内) 结论:DNA遗传物质

结论:S型菌具有转化因子 三、 烟草花叶病毒的实验

2 艾弗里实验(体外) 结论:RNA是遗传物质

结论:DNA是遗传物质,其他不是 四、 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八布置作业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总结:以上是我对“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DNA分子的结构和复制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第二册教材第六章第一节第2小节的内容,在教材中属于较难理解的一部分内容,它与前面所学的细胞的化学成分和细胞分裂的知识相联系,同时也是学习生物的遗传和变异理论的基础。这一部分内容几乎是每年高考都有所涉及,所以复习好这一节显得很有必要。

二说课时安排

本节内容安排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讲DNA分子的结构,第二个课时讲DNA的复制,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

三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识记:DNA分子基本单位的化学组成.

②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

(2)能力目标

①通过直观教学法、讨论法、阅读法等教法,使学生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进而提高解题能力。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相互合作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采取讲故事的形式,以科学家沃森、克里克的研究历程为主线,逐步呈现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特点。这样使学生不仅能自然的了解到DNA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还能感悟科学家锲而不舍的科学精神,从而在情感、能力等多方面得到启示和升华。

四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DNA分子的结构;DNA分子的复制。

突破策略:

①通过提问、阅读、讨论结合图解、练习来突出。 ②采用直观教学法、表格归纳法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充分理解边解旋边复制。

教学难点:DNA分子的结构特点;DNA分子复制过程和复制意义

突破策略:用多媒体课件显示DNA结构模型、DNA分子复制的动态过程,从而让学生充分理解DNA分子的结构特点及复制的模板、原料等条件和复制的意义。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和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说教学策略

1.传统复习课多数将旧知识进行简单重复呈现,学生的兴趣不大,收效甚微。

本节课将运用模型建构法、课件演示法、探究式复习法等多种教学法,去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用科学方法指导学生复习。

2、CAI辅助教学

通过使用Powerpoint和Flash等软件,制作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八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

教学设计思路及流程:

情景导入多媒体展示印度洋海啸和中关村 DNA雕塑。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的同时,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DNA的结构是什么?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思考、讨论,设计意图及理论依据是利用多媒体画面,导入新课,有利于吸引学生的注意,能有效调动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兴奋点,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知识回顾向学生提问,回顾以前学习的有关DNA的化学组成知识,让学生思考并回答。意图为后面学习新知识作铺垫。

提出问题从蛋白质入手,让学生叙述蛋白质的的组成和空间结构,转入脱氧核苷酸如何组成DNA长链的呢?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并转入本节课内容DNA结构的学习。

阅读和分析课文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两位科学家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故事,总结科学的方法、思想和精神

读图分析多媒体展示DNA的分子结构,引导学生分析和思考问题,问题如DNA分子是由几条链组成的,链间的空间关系是什么?DNA分子的主链是由什么组成的?排列在什么位置?DNA分子中的碱基排列在哪里?有什么规律吗?

接着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并得出结论:(1)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并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2)DNA分子中的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内侧。(3)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即:A和T配对,G和C配对。(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师生小结多媒体展示总结归纳DNA分子的主要特点

思考与讨论如何鉴别海啸中遇难者身份,让学生思考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DNA的化学组成,DNA的结构和DNA的结构特点

课下动手制作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基础上,亲手制作DNA模型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十一教学效果反馈

1、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激发。

2、学生学会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了解题的思路。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以上是我对“DNA的结构和复制”这一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基因的表达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表达,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基因的表达是高二生物必修第六章第一节遗传的物质基础中第三小节的内容,属于分子水平的知识,概念,原理复杂,抽象,是本节教材的难点所在。因此教师必须设法帮助学生突破难点。本小节主要讲述了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中心法则及其发展,基因对性状的控制等方面的知识。本节内容用两课时。第一课时讲基因的概念,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两部分的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染色体、 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以及基因的本质。

2.了解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3.了解基因控制性状的原理。

能力目标:

4.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研究方法。

5.理解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6.通过指导学生设计并制作蛋白质合成过程的活动模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进一步激发学生辩证唯物观的建立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1、染色体、DNA和基因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基因的本质

2、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难点:基因控制蛋白质合成的过程和原理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4、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讲授法

3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课时安排:两课时

八教学过程

今天我主要讲解第一课时的内容:

引言:DNA分子是怎样控制遗传性状的呢?现代遗传学的研究认为,基因是决定生物性状的基本单位。那么,基因与DNA有什么关系呢?

引出第一个知识点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讲述:每个染色体含有一个DNA分子,每个DNA分子有很多基因,基因是什么?

接下来讲(l)基因的概念: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和结构单位,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指出此概念有三个要点:

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这就是说,基因是DNA的片段,但必须具有遗传效应(指具有复制、转录、翻译、重组突变及调控等功能)。有的 DNA片段属间隔区段,没有控制性状的作用,这样的DNA片段就不是基因。

②基因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功能单位

举例:豌豆 高茎基因控制高的性状,使豌豆长到大约2米高;豌豆矮茎基因控制矮的性状,使豌豆长到约30厘米。

紫茉莉红花的基因控制红花性状,开红花。

狗的直毛有直毛基因控制;人的黑发有黑发基因控制。

③基因是控制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单位

控制某种性状的基因有特定的DNA片 段,蕴含特定的遗传信息,可以切除,可以拼接到其他生物的DNA上,从而获得某种性状的表达,故基因是结构单位。

例如:把牛的胰岛素基因拼接 到大肠杆菌的DNA上,大肠杆菌可以生产胰岛素。

(2)基因的位置:染色体是基因的载体,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银幕显示第12页图 6-7:果蝇某一条染色体上的几个基因)。

问:那么,构成DNA的基本单位是什么?

学生答出:脱氧核苷酸。

又问:有 几种脱氧核苷酸?

学生回答:4种(它们分别是:略)

(3)基因的化学组成:每个基因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讲述:基因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代表遗传信息。例如:白花基因有特定的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这样特定的排列顺序就代表白花的遗传信息。上一代传给下一代的是遗传信息而不是白花的本身,在下一代就可以将白花遗传信息表达为白花。

(4)基因不同的实质:不同的基因,四种脱氧核苷酸的排列顺序不同,但是每个基因都有特定的排列顺序

学生看书P12-13页《基因——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要求:

① 对基因的概念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基本概念。

②理解基因一DNA—染色体之间的关系。

教师最后归纳:基因是DNA分子上具有一定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是控制生物性状的遗传物质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基因的表达

讲述:基因不仅可以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还可以使遗传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反映到蛋白质的分子结构上来,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遗传学上把这 一过程叫做基因的表达。然后在幻灯片上给出一张P13 图6-9的图:

从上述图示中可以看到,复制和表达遗传信息是基因的基本功能。那么,是如何表达的呢?

3. 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讲述:生物的性状主要通过蛋白质来体现的。比如,鱼的肌肉由鱼的肌肉蛋白质来体现;牛的肌肉由牛的肌肉蛋白质来体现;鸡的肌肉由鸡的肌肉蛋白质来体现。我们能吃出鱼肉、牛肉、鸡肉味道的不同,就是因为它们的蛋白质结构不同,因而体现了各自不同的性状。

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基因可比喻为导演,蛋白质可比喻为演员。基因主要存在于细胞核的染色体上(细胞核基因),而合成蛋白质是在细胞质里进行的。

那么,遗传信息怎样由细胞核到细胞质呢?这需要通过另一种核酸——RNA。

银幕显示DNA和RNA的区别,让学生比较不同之处。

教师总结RNA与DNA的区别有两点:

①嘧啶碱有一个不同。RNA是尿嘧啶,DNA则为胸腺嘧啶。

②五碳糖不同:RNA是核糖,DNA是脱氧核糖,这样一来组成RNA的基本单位就是核糖核苷酸,DNA则为脱氧核苷酸。

(三)总结

遗传的主要物质是DNA,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基因的不同就是脱氧核苷酸排列顺序不同,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遗传信息。

基因控制性状就是通过控制蛋白质合成来实现的,DNA的遗传信息又是通过RNA来 传递的。

九板书设计

(三)基因的表达

1.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l)基因的概念:三个要点

(2)基因的位置:在染色体上呈直线排列

(3)基因的化学组成

(4)基因不同的实质

2.基因的表达

3.基因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DNA和RNA的比较

T→U;脱氧核糖→核糖

DNA和RNA的比较

DNA RNA

成 基本单位 脱氧核糖核苷酸(4种) 核糖核苷酸(4种)

五碳糖 脱氧核糖(C5H10O4) 核糖(C5H10O5)

碱基 A、G、C、T A、G、C、U

无机盐 磷酸 磷酸

结构 双螺旋结构 通常为单链结构

分类 通常只有一类 mRNA、tRNA和rRNA

功能 主要的遗传物质(复制遗传信息,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在不存在DNA的生物里是遗传物质,在存在DNA的生物里辅助DNA完成其功能(传递遗传信息并通过蛋白质表达出来)

分布

(真核生物) 主要存在于细胞核中的染色体上,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也有少量存在 主要存在于细胞质(核糖体)中

基因的分离定律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分离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课题是高中生物必修本第六章第二节第一部分的内容,是第五章减数分裂与有性生殖细胞的形成这节知识的延续,又是学生学习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重要基础,并为后续学习生物变异与生物进化奠基,所以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从这个地位来看,这部分内容不仅是本章的重点,更是整个必修本的重点内容。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他们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知道杂交的含义及杂交的基本方法

会写遗传学的各种基本符号

能够辨认相对性状,纯合体,杂合体的实际例子

能够理解并表述等位基因的含义,基因型与表现型的关系以及测交的概念与意义

理解孟德尔对相对性状分离的解释,理解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质疑、探究的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习经典的科学研究方法,即“现象—问题—假说—设计实验检验假说—获得结论”的研究方法。

通过模拟科学发现的过程,渗透科学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感性图文资料的学习,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3情感目标

孟德尔从小喜欢自然科学,进行了8年的研究试验,通过科学家的事迹,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教育;

通过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重点:有关遗传定律的基本概念和术语,等位基因,显性基因,隐性基因,纯合子,杂合子,基因型,表现型;

对性状分离现象的解释;

测交实验及分析;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

难点: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四课时安排:共安排三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以及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第二课时进行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学习对分离现象解释的验证和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第三课时学习基因型和表现型,基因分离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基因分离定律的事例分析。这里主要说明第一课时的总体教学指导思想。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问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导入:首先我会说一段导言,比如上几节课我们学习了遗传的物质基础,知道了生物界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让学生共同回答,答案是(DNA)然后继续问, DNA上有遗传效应的片段又是什么?让学生共同回答是(基因),继续提问,我们还知道亲代的全套基因在生殖过程中可以传给后代,而且能控制子代在发育中表现与亲代相似的性状。那么,如果双亲都是双眼皮,其子女一定双眼皮吗?如果一对肤色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白化病的儿子,这是前世造孽,现世报应吗?要科学回答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学习遗传的第二部分-遗传的基因规律。这段导言在复习中运用趣例引出总课题,即承上启下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注意力,师生可以迅速进入新课。

讲解:穿插讲解有关孟德尔及杂交实验法简介,既渗透着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又为理解下面的杂交内容打下必要的基础。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教材中相关的文字及插图,同时列出三个思考题:

为什么用豌豆作试验材料?

豌豆杂交试验是如何做的?

遗传物质肉眼看不见,孟德尔是如何将所要研究的遗传物质变化规律变以可推测的?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之后师生共同解决,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在解决第三个问题的时猴,顺理成章地解释重要概念相对状状,这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变通性,也为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作铺垫。

讲“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时,利用挂图和插图形象化述说杂交过程,同时还应指出孟德尔之所以能发现问题是由于研究方法上的创新,加强对学生进行创新观念的教育。再要求学生观察表6-2,真切感悟其他性状也存在这样的分离比,使学生认识到实验结果反复出现,其中必蕴含着规律性。板书的同时指明P、X、等符号的含义,在学习到子一代为高茎一种性状时,引出显性性状及隐性性状等概念。

讲述对分离现象的解释时,先引导学生阅读自学,同时出示一些思考题:

孟德尔假说的要点是什么?

孟德尔如何解释子一代只出现显性性状的?

孟德尔又如何解释子二代会出现性状分离,且分离比3:1的?

阅读思考的同时体会孟德尔所表现的思维的深刻性。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概念形成的渐进性和逻辑性。在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的过程、对分离现象的解释的教学中会出现许多新名词(概念)如果一下子和盘托出,学生消化不良;按教科书按部就班,逻辑性又不强,可以分三步操作:

1) 学生阅读材料,自读过程中初步接触相关概念

2) 教师图解板书过程,引导学生依次再认相关概念和符号(教师绘图学生叙述PF1F2X等符号的含义)

3) 创设情景深入理解重要的概念:相对性状,性状分离。掌握由P-F1,F1-F2判断显性性状,隐性性状的方法和规律。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理解人工异花授粉的步骤和方法,理解好自交和杂交。在学生字面理解概念后,再进行例题巩固和运用。最后达到概念牢固地建立。

八说板书

第二节遗传的基本规律

(一) 基因的分离规律

1. 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 试验过程

(2) 试验结果

2. 对分离现象的解释

P 高茎 X 矮茎

DD dd

↓ ↓

配子 D d

F1 Dd(高茎)

F2基因型 DD:Dd:dd=1:2:1

F2表现型 高茎:矮茎=3:1

配子 D d

D DD Dd(高茎)

d Dd dd(矮茎)

九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因为是第一课时的教学,所以习题设计比较简单,主要考查学生对一些概念的掌握情况,通过训练,及时反馈教学教果。

十教学效果反馈

1、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激发。

2、学生学会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了解题的思路。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以上是我对“基因的分离定律”这一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二节第二部分的内容。是高中教材中的重难点之一。在近年高考中反复出现。同时,在生产实践中也有重要的应用。比如,动植物的育种和分析遗传病的患病几率与预防方面都有重要应用。本节与其他章节的联系体现在,孟德尔的杂交试验与第五章生物的生殖和发育相联系;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与减数分裂和基因的表达相联系;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与生物的变异和进化相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孟德尔对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的试验过程和实验结果;

孟德尔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及杂交试验的分析图解;

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及在动植物育种和医学实践中的应用

2能力目标

通过配子形成与减数分裂的联系,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两对以上相对相状和遗传结果,训练学生的知识扩展能力

通过自由组合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及有关习题训练,使学生掌握应用自由组合定律解遗传题的技能和技巧

3情感目标

通过讲述孟德尔豌豆杂交试验所揭示的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论的实践观教育;

从基因的分离定律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发现过程,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注意认识论的教育;

通过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在实践中的应用,使学生认识到生物界的一切活动受客观规律的支配;

通过对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总结,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坚忍不拔,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难点:对自由组合定律的解释

四课时安排:3课时

五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和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七说教学过程

引入:引导学生复习基因的分离定律。举例说明任何生物都不止有一对相对性状而是具有多种性状。启发学生思考两对及两对相对性状同时遗传又遵循什么规律。让学生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积极思考的能力,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语言表达能力。

对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我出示杂交实验的挂图详细介绍杂交过程,解释操作原因;然后让学生仿照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得出结论:1)F1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只有一种表现性2)F2出现了四种表现型:即有亲本性状也有重组性状3)四种性状数量之比是9:3:3:1。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分析每对相对性状,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引导学生得出雌雄配子的可能基因型及比例。然后我强调各种类型的雌雄配子可以随机组合。通过幻灯片分析雌雄配子的结合方式以及各种结合方式的后代表现型,通过提问分析表格当中纯合子,杂合子,亲本性状,重组性状及其他的比例,然后让学生配合我完成课本31页表格并且思考这样分析的原因。这样可以让学生学习分析问题的方法,理解两对相对性状遗传试验出现的现象,学会将课本知识扩展问题的分析。

八说板书

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1、 试验过程

2、 实验结果

(1) 无论正交还是反交都只有一种表现性

(2) F2出现了四种表现型:即有亲本性状也有重组性状

(3) 四种性状数量之比是9331

二对自由组合现象的解释

P YYRR黄圆X YYRR黄圆

F1 YyRr黄圆

配子YRYryRyr

YRYYRR黄圆YYRr黄圆YrRR黄圆YyRr黄圆

YrYYRr黄圆Yyrr黄皱YyRr黄圆Yyrr黄皱

yRYrRR黄圆YyRr黄圆yyRR绿圆yyRr绿圆

yrYrRr黄圆Yyrr黄皱yyRr绿圆yyrr绿皱

F2 9种基因型4种表现型

四种性状数量之比是9331

九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十教学效果反馈

1、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激发。

2、学生学会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了解题的思路。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以上是我对“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这一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基因的连锁和交换定律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教学效果反馈“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三节的内容,讲述了性别决定和伴性遗传两个方面的知识。在性别决定方面,以人为例讲述了XY类型的性别决定方式。在伴性遗传方面,以人的色盲为例,讲述了伴性遗传的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这部分教学内容,实质上是关于分离规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知道人的染色体组成及其表示方法;

②知道XY型性别决定的特点;

③知道伴性遗传的概念以及红绿色盲遗传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观察分析男女染色体组成图以及动手画色盲遗传图,培养学生分析和综合思维能力。

②通过运用相关知识分析有关实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对性别决定原理的学习,树立科学的性别观;

②通过讨论交流和互动的课堂练习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

三说教学的重点、难点

(1)教材重点:性别决定、伴性遗传的传递规律和特点。

(2)教学难点:伴性遗传的机理及传递规律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5、 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6、 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7、 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六说教学过程

(一)性别决定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用ppt展示两个婴儿的图片,同时提出三个问题问题:①同是受精卵发育的个体,为什么有的发育成雌性,有的发育成雄性?②决定性别的物质是什么?③人的性别是胚胎发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还是精卵结合形成受精卵的瞬间决定的?这三个问题学生都能回答出来一点,却又知而不甚详,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带领学习进入下面的学习。

2. 问题引导,深入分析

⑴决定性别的物质

用ppt展示男女染色体组成图,让学生仔细观察,认真对比,寻找不同,使学生发现“男女染色体组成不同之处在于第23对染色体(性染色体)有所不同,男为XY,女为XX”,引导学生回答开始时提出的问题①②

男女的性染色体组成不同,那么这样的染色体组成是怎么形成的呢?于是引导学生进行下面的学习

⑵性别决定的原理

利用ppt上的填空题进行提问,一边提问一边引导学生分完成“XY型性别决定原理图解”,再引导学生利用图解回答开始时的问题③

⑶知识巩固

为了巩固知识也为了锻炼学生知识运用能力,设置了两道思考题,让学生利用刚学知识回答。

(二)伴性遗传

知识过渡——“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基因在染色体上,那么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性状是否与性别相关联呢?其遗传有什么规律呢?”以这个问题进行知识过渡,将学习由性别决定转到伴性遗传

既然提到了伴性遗传,首先就要学生明确伴性遗传的概念:“我们以前学习到的所有遗传现象都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的遗传,所以称为常染色体遗传,那么什么叫伴性遗传呢?”以此问题引导学生得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人群中,有很多伴性遗传病,如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这些疾病有的多发于男性,有的却多发于女性,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以红绿色盲为例进行分析

用ppt展示色盲检查图,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提出疑问“红绿色盲是怎么遗传的呢?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2. 问题引导,深入分析

⑴红绿色盲的遗传方式

用ppt展示出一个家族红绿色盲家系图谱,让学生仔细观察,教师提出两个讨论问题:

①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位于Y染色体上?②红绿色盲基因是显性基因,还是隐性基因?

根据以前所学遗传知识,教师引导学生用假设法进行分析,学生受到引导后通过4人一组的讨论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体现了学生的主导地位,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教师追问:“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知道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Y染色体上没有该基因,这是为什么?”引导学生观察ppt上XY染色体的照片,进行大胆的猜测,随后教师简要说明一下色盲基因是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所以Y染色体上没有等位基因。使学生不仅知道现象,而且知道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知识。

“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这么特别,其基因型的写法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呢?”,通过这样的问题将课程自然因入到下一个知识点——

⑵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

“既然Y染色体上没有色盲的等位基因,那么该如何书写色盲的基因型?男女的色盲基因型写法有区别吗?色盲基因型的写法和我们以前接触到的所有基因型的写法相同吗?”通过一系列的追问引发学生对 “基因型的书写方法”的思考,接下来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基因型的书写规则——“常染色体上的基因只写出基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写在性染色体的右上角”

“患病男女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我们已经清楚了,那么无色盲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什么样的?”提出问题后用ppt出示表格——人的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让学生填写,教师加以指正

“根据我们填写的表格,请你思考一下与色盲相关的婚配方式一共有几种?”通过这样的提问将课程过渡到下一知识点——

⑶红绿色盲遗传的原理

教师提出问题:红绿色盲的基因型书写与以前接触到的书写方式不同,那么红绿色盲的遗传图解是否也与从前的有所不同呢?(讲)

教师选取6种婚配方式中的两种进行讲解,为了让学生更清楚画图解的步骤,其中一种于ppt上演示,另一种于黑板上按步骤慢慢画

随后将全班分四大组,每组学生画剩下四种婚配方式中的一种遗传图解,每组派一个代表到黑板上画(练)

待学生画好后,要求同桌交换所画图解,师生共同批改,批改后询问“你的同桌有没有画错?如果画错了,请你告诉他错在哪里,要注意些什么。”(改)

让学生到黑板画图便于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学生在黑板画出的图是为下一步的分析作准备,同桌互改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竞争意识和学科交流能力。红绿色盲遗传的原理为本节的重点难点聚焦所在,所以我设计了这样的讲—练—改三步骤突破之。

通过上面的教学活动,六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都显现于ppt和黑板上了,教师引导学生仔细观察黑板上的图解,分析六个种婚配方式中男性患病的人数与女性患病的概率,之后让学生数一数,是男患者多还是女患者多?通过这样的分析和观察让学生得出红绿色盲遗传的第一个特点——男患者多于女患者,课程自然过渡到下一个知识点——

⑷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

教师追问“为什么男患者多于女患者?”提醒学生注意女性的性染色体有一对基因控制色盲,男性只有一个基因控制色盲,再让学生思考分析并得出答案。既知道男患多于女患的这一特点,又知道其原因,达到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的目的,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抽象的遗传图解中找出规律,分析原因,引导学生找出红绿色盲遗传的其他特点,得出结论:通常为交叉遗传 (隔代遗传);女性色盲,她的父亲和儿子都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七板书设计

一、 性别决定:男——22对常染色体+XY

女——22对常染色体+XX

二、伴性遗传: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其遗传方式与性别相联系。

例:红绿色盲: 1、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伴X隐性遗传) 2、 通常隔代遗传

3、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八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1、你还知道哪些伴性遗传病?它们属于哪种遗传方式?

2、伴X显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3、伴Y遗传又有什么特点呢?

九教学效果反馈

1、学生的自我效能提高,学习动机也得到了激发。

2、学生学会运用高效的学习方法,学习了解题的思路。

3、课堂气氛活跃,师生共同探讨知识,学生学习兴趣增强。

以上是我对“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这一节课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欢迎各位同仁多提宝贵意见,使我能够在今后取得更大的进步!谢谢!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六章第四节第一部分的内容。通过前面各章的学习,学生对基因是什么,基因在哪里和基因如何起作用等问题已有了基本的认识。本章内容即是对前四章内容辑的延续,又是学习第七章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基础,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节介绍了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其中基因容变从实例入手,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分析,引入基因突变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基因突变的原因和特点,意义。在基因重组部分,教材设置了思考与讨论的栏目,旨在让学生利用数学方法,通过计算,体会基因重组机制提供的极其多样的基因组合方式。正文中则简要阐述了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和意义。本节内容引导学生从分子水平上理解遗传物质如何引起生物变异的。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举例说明基因突变的特点和原因;

举例说出基因重组

说出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2能力目标

通过对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实例,从现象开始,追根溯源,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根本原因是DNA分子的碱基发生了变化;

用类比推理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

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引导学生理解抽象的概念,归纳哪些因素会导致基因突变;

以设问和讨论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从生物学角度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做科学的了解,形成正确的科学价值观,激发学生的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基因突变的概念,特点及原因

基因重组的实质即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已经在孟德尔的豌豆杂交实验中作过详细的介绍,因此在本节教学中不再列为重点内容

难点: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意义

难点在于能让学生体会出这两者意义上的区别:只有基因突变才能产生新的基因,才有可能使生物产生出前所未有的新性状;而基因重组只不过使原有的基因乃至性状重新组合。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是一门培养人的实践能力的重要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考虑到我校高二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学生活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的参与活动,而且在活动中得到认识和体验,产生践行的愿望。

基于本节课内容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课时计划:两课时,第一个课时讲基因突变,第二个课时讲基因重组,这里主要讲第一课时的教学指导思想

七说教学过程

引入:通过初中生物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到生物的变异首先与遗传物质有关,其次与环境有关(出示两则资料,创设问题情境引入可遗传变异的三种来源)

基因突变的新授教学

1基因突变的实例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基因突变的概念,教材不是从概念到概念,而是从实例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入手。从现象开始,追溯根源,鼓励学生运用已有知识,大胆联想,推理,讨论甚至辩论基因突变的概念。针对学生的讨论结果,教师可不急于做出评价,而是通过观查软件(课本“思考与讨论”中P48图)引导学生进一步思维探索,讨论和探究。

教师点拨引导学生得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并结合问题探讨,让学生类比推理基因突变的类型和结果。

再理解基因突变的类型时,通过联想和类比的方法,结合不同密码子对应相应的AA的知识,了解基因突变对生物性状影响的三种情况。使学生明确基因突变不一定都导致生物性状的改变。所以,基因突变对生物体来说,有的有害,有的有利,有的即无害也无利。

2基因突变的原因

基因突变的具体原因(外因→内因)是作为人工诱变育种的理论依据,学生对此知之甚少,所以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回忆癌症的相关问题并展示一些基因突变的实例,介绍癌症的形成是体细胞发生基因突变的结果,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的事例,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讨论得出基因突变的原因(板书),归纳哪些因素会诱发基因突变,从而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例如,射线容易引发癌症;在强烈的日光暴晒,容易导致皮肤癌;据报道,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患癌症等。

3基因突变的特点

基因突变的特点教学,我采用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呈现教师设计的问题,让学生有目的地看书),通过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他们已对基因突变的特点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

4基因突变的意义

为了理解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下列问题。基因突变能产生新的基因吗?这些新的基因产生的新性状对生物的生存有什么意义(有利还是有害)?自然环境会选择哪些个体生存下来?通过这些设问,使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最重要的特点是产生了新的基因,原来的基因和新的基因所表达的性状为自然环境提供了选择的材料。

基因重组的新授教学

温帮知新: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引入。为帮学生理解和记忆,可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1基因重组是指基因的重新组合,哪些基因可以重新组合呢?

2非等位基因为什么要重新组合呢?

3非同源染色体在什么时期重新组合呢?

4减数第一次分列后期 ,同源染色体和等位基因是怎样变化的?

带领学生梳理知识直接找出基因重组的概念,类型 (板书)

问题情境:课本中的“思考与讨论“

师生讨论:在生物体内,尤其是高等动植物体内,控制性状的基因数目是非常巨大的,因此,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杂交后代的表现型的种类是很多的。如果把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交换引起的基因重组也考虑在内,那么,生物通过有性生殖产生的变异就更多了。基因重组尽管不能产生新的基因,但可以产生不同的生物性状组合,产生新的基因型。所以说,基因重组为生物的进化提供了可供选择的材料。

课堂总结及反馈训练(多媒体展示)

列表比较基因突变和基因重组的有关知识,让学生讨论再回答

八板书设计

一变异的类型

可遗传的变异有三种来源: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二基因突变

1概念 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

根本原因 DNA分子的碱基对发生变化

时间 DNA分子复制时

结果 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可能会导致生物体的性状发生改变

2 原因

1外因(1)物理因素:X射线,激光等

(2)化学因素:亚硝酸,碱基类似物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细菌,一些代谢产物等

2内因 :DNA复制时偶尔也会产生错误

3特点

普遍性,随机性,不定向性,低频性,少利多害性

4意义

基因突变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 是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三基因重组

1概念:生物体在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2类型

随机重组: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

交叉互换:简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

3意义 基因重组是生物变异的来源之一,对生物的进化具有重要的意义

九作业布置

设计意图:及时巩固所学知识,并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实验分析和设计的能力.

针对高二年级学生的素质的差异,我进行了分层训练,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以可以使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总结:以上是我对“基因的突变和重组”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染色体变异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基因的表达,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染色体变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四节生物的变异的第二部分,染色体变异是生物可遗传变异的三个来源之一,在本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即巩固了基因突变的相关知识,又为本章第五节人类遗传病与优生中有关染色体异常遗传病和第七章生物的进化中有关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课时安排:2课时,第一课时讲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和染色体组。第二课时讲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

三说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理解染色体组、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

2.理解单倍体以及多倍体的特点、形成原因及其在育种上的意义。

3.说出染色体结构变异的基本类型。

(二)能力目标

1.以果绳为例,引出染色体组的概念,训练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

2.通过对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分类依据的学习,对学生进行比较、分类思维能力的训练。

3.通过单倍体和多倍体的概念、原理、应用的学习,训练学生演绎思维能力。

(三)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在自然或人为条件下,染色体会发生结构或数目的改变进而改变生物的遗传性状,树立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外因是通过内因起作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念。

四说教材重难点

本着高二新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及解决办法

(1)染色体组的概念。

(2)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

(3) 多倍体育种原理及在育种上的应用。

[解决方法]

(1) 让学生阅读有关染色体组的内容,感知染色体组的概念;用多媒体教学出示制作的雄果蝇染色体组图解活动课件,讲清染色体组的概念;用练习的方法巩固染色体组的概念。

(2)用举例的方法讲清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用区分单倍体与二倍体及多倍体依据的方法辨析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的概念;用练习的方法巩固二倍体、多倍体和单倍体概念。

(3)通过复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分裂后期的特点,自然引出多倍体形成的原因,同时用八倍体小黑麦说明人工诱导多倍体育种的原理的方法。

2.教学难点及解决办法

多倍体和单倍体的形成原因。

[解决方法]

(1)多倍体的形成原因,通过复习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过程、染色体数目的变化、分裂后期的特点,自然引出多倍体形成的原因。

(2)单倍体形成原因,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同桌同学相互讨论,再集中疑难问题,老师给予点拨。

五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多媒体展示,动画演示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谈话法

3讲授法

4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教具准备

果蝇的染色体图、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图、花粉培育及八倍体小黑麦育种图。制作图74雄果蝇的染色体组的活动图课件和多媒体教学器材。

最后我具体来谈谈第一课时的教学过程:

八教学步骤

引言:教师讲:我们第一章学习细胞有丝分裂时,根据有丝分裂的特点,明确每种生物都含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谁能举出几个例子?(提出学生看教材)

学生回答:洋葱细胞内有8对共16个染色体;水稻有12对共24个染色体;果蝇有4对共8个染色体。

教师总结分析只有生物染色体数目的恒定性,才能表现出遗传性状的相对稳定性。然而一切事物都是变化的,染色体也不例外。当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发生改变时,染色体数目和结构可以发生改变,从而引起生物性状发生改变,我们把这种变异叫做染色体变异。

(一)染色体变异的概念:

根据上面分析,要求学生边看书边回答。

老师问:什么是染色体变异?

学生回答:在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改变的情况下,染色体的数目和结构可以发生变化,从而导致生物性状的变异就叫染色体变异。

老师又问:根据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变化,染色体变异的种类如何?

学生回答:

(二)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阅读教材P52图6-42,引导学生总结出结构变异的4种类型:

1.缺失 2.增添 3.易位4.颠倒

老师粗略介绍染色体结构变异的情况后,接着讲,在染色体变异中,染色体数目的改变对生物新类型的产生起着很大的作用,特别是细胞内整套染色体数目的成倍增加或减少在生产实践中应用比较普遍。我们重点探讨这一问题。

(三)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染色体组

让学生观察果蝇的染色体图,并阅读染色体组的部分内容。

在此基础上用多媒体教学出示制作的雄果蝇染色体组图解活动课件,银幕显示P54图6-44所示雄果蝇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成图。

老师问:果蝇体细胞中有几个染色体,几对同源染色体?其中几对常染色体和性染色体?

学生答:8个染色体,4个同源染色体。3对常染色体( Ⅱ Ⅱ、ⅢⅢ、ⅣⅣ),1对性染色体(雌果蝇为XX,雄果蝇为XY)。

老师问:雄果蝇形成精子时必须进行减数分裂,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的变化特点是什么?

学生答:同源染色体要发生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要发生自由组合。

接着银幕显示果蝇体细胞经减数分裂分别进入两个配子。

老师问:两个配子中染色体数相等吗?分别是多少个?各是什么?

学生答:相等。分别是4个,应该是X、Ⅱ、 Ⅲ、Ⅳ和Y、Ⅱ、Ⅲ、Ⅳ。

老师问:对一个配子而言,染色体形态大小相同吗?为什么?

学生答:不同。一条一个样。因为不含同源染色体。

教师归纳并引出染色体组的概念:象果蝇生殖细胞那样,形态、大小不同的一组染色体叫做染色体组。并由此得出:不同种的生物,每个染色体组所含的染色体数目和形态是不同的。

接下来老师归纳染色体组的特点

①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均是非同源染色体;

②同一个染色体组中的染色体肯定大小、形状各不相同;

③一个染色体组中几乎包含了控制该生物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的一整套遗传信息,但不能重复;

④不同生物的染色体组中染色体数目、形状不相同。

并且告诉学生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判别的方法

①细胞内形态相同的染色体有几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

②根据基因型来判断。在细胞或生物体的基因型中,控制同一性状的基因出现几次,则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如基因型为AAaaBBbb的细胞或生物体

③根据染色体的数目、形态来推算,染色体组数目=染色体数/染色体形态数

九板书设计

(一)染色体结构的变异

1、缺失

2、重复

3、倒位

4、易位

(二)染色体数目的变异

1、细胞内的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

2、细胞内的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为单位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1)染色体组

A、染色体组的概念

B、染色体组的特点

C、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组数目判别的方法

人类遗传病和优生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类遗传病和优生,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人类遗传病和优生”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二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教材在讲述常见的遗传病及其危害之后,再提出优生的几项措施,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通过前面几节的学习,学生对遗传的基本规律、伴性遗传、生物的变异等知识有一个完整、清晰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安排了与人类健康密切相关的“人类遗传病和优生”内容,是对前面四节内容的合理补充、综合运用和有效延伸,体现了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①知道常见的遗传病及其危害;②理解什么是近亲结婚及近亲结婚的危害;③知道一些优生的措施。

能力目标:①初步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在社会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②通过小组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形成问题意识,提高合作、表达、交流能力。

情感目标:①学会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具备一定的社会责任感;②树立不畏挫折,积极面对生活的人生观。

三说教学难、重点

教学重点:常见的遗传病及其危害;什么是近亲结婚及近亲结婚的危害;优生的几项措施(确定依据:这些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属于生活常识知识,且高考中较常出现)。

教学难点:各种类型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确定依据:需在前几节知识的基础上,经过分析、归纳才能得出)。

四课时计划:1课时

五说教法

本节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属于常识性知识,内容浅显易懂,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以学生活动为主,通过教师的引导,结合准备的材料,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探讨,从中获得遗传病和优生的相关知识。

六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七说教学过程

(一)课 前 准 备 :

首先我会在新课开始前发放一张表格,这张表格上的内容有遗传病类型,病因,举例和遗传特点,让学生通过预习课本,了解常见遗传病的症状并完成这张表格:

遗传病类型病因举例遗传特点

单基因病常染色体遗传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

伴性遗传显性遗传

隐性遗传

多基因病

染色体病常染色体病

性染色体病

另外,我会把学生分成两个调查小组,收集与遗传病、近亲结婚、优生优育有关的资料。

其中一个小组:通过在图书馆和阅览室(2人)、互联网(2人)查阅资料了解我国近亲结婚状况。

另外一个小组:让每位学生调查周围熟悉的10个家庭中红绿色盲、白化病、高度近视的发病情况,引导学生设计出调查统计表,并画出患病家庭的遗传系谱图;若调查家庭中有孕妇的并进行“怎样做到优生优育?”和对优生优育重要性认识的问卷调查。

(遗传病)的调查统计表

组别婚配方式家庭数儿子女儿

父亲母亲患病正常患病正常

1患病患病

2患病正常

3正常患病

4正常正常

对优生优育重要性认识的问卷调查表

被调查者:

①有无婚前检查? 有□ 无□

②阅读有关优生优育的书刊? 经常□ 有时□ 几乎没有□

③上网查阅优生优育方面的知识? 经常□ 有时□ 几乎没有□

④收看(听)优生优育方面的广播电视节目?经常□ 有时□ 几乎没有□

⑤参加优生优育知识培训活动? 经常□ 有过□ 从没□

⑥产前检查? 定期□ 有过□ 从没□

(结果评价:重视程度----非常□ 比较□ 一般□ 很不□)

调查者:

(二)在新课开始时,我会让学生们报告研究性学习汇报并且教师置疑 ,这部分属于新课导入部分

(三)接下来是整个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2分钟)(课前播放周杰伦的《千里之外》)出示周杰伦的照片(字幕介绍他患有“遗传性僵直性脊椎炎”及其症状)。周杰伦患的是遗传病,有的“粉丝”担心会传染到了自己,这种担心有无道理?比较遗传病与传染病的概念,得出结论。通过“明星效应”,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求知欲望。

遗传病概述(13分钟)从每个学习小组选一份预习时填好的表格 (用投影仪)展示。

展示:例题1(见附件)。请四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析其中一项。

对学生的表现给予充分肯定。其他小组进行改正、补充。通过课前预习完成表格的形式,既节省了时间,又能将零散的知识网络化,培养了自学能力。新课程倡导教学的重点不再是教师教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好的学习习惯。

案例分析(25分钟)多媒体展示案例(见附件)

设疑:遗传病有哪些危害?造成血友病在欧洲皇室贵族中流行的原因?什么叫近亲?为什么近亲结婚后代患隐性遗传病概率高?如果你是俄国皇后,你应怎样做?

设疑:要防止欧洲皇室贵族悲剧不再重演的最好办法是?

师:请同学汇报:我国近亲结婚的比率,以及如果不近亲结婚遗传病发病率下降的数据。

设疑:周杰伦患有“遗传性僵直性脊椎炎”,如果杰伦来做婚前咨询,你这位医生应怎么做?

师:引导学生阅读遗传咨询的内容。

展示:例题2(见附件)。请四个学习小组的代表分析其中一个,对各组的表现进行鼓励。阅读、分析案例得出答案。

学习小组内讨论得出优生的措施

其他小组改正、补充教学案例除符合教学目标要求外,还应具有可质疑性、思考性、讨论性强,且问题答案引而不发,显而不露,需经一番思考才能得出。

通过层层递进设疑,以达到高层次学习认知目标。

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为课后进行禁止近亲结婚、提倡优生优育的宣传做准备。

应用“明星效应”,并通过变换角色获到知识。

进一步巩固优生的措施,同时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布置课后活动播放:视频(东莞实行免费婚检,却遭到冷遇!),然后请A组的代表展示问卷调查结果。

我国公民对优生优育认识还不够,为提高我国人口素质,为增加在国际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的竞争力,我们有责任进行这方面的宣传,这也是爱国的表现。

播放:星光大道年度总冠军得主——(盲人)杨光《双眸》的MTV。

杨光虽然生理上存在严重缺陷,但他那种乐观精神和在逆境中的坚韧不拔,内心的那种力量让我们非常的震撼,是我们学习的榜样。方案(见附件)通过社会活动,唤起同学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帮助他人的爱心,使学生认识到尽管遗传病患者身体上存在着某些缺陷,但他们中的很多人仍然生活的积极充实,进而对学生进行不畏挫折,积极的去面对人生的教育。

评价小结(5分钟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和感受?

师:对学生在课前、课上的表现进行充分的肯定,请同学们评选出本节课表现最好的小组。议论纷纷、表达想法新时代的教学不但注重知识,更重视情感、价值观的教育。合理、及时的评价,可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九说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没有采用以教师为中心进行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而是在教授学生生物学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学生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更加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更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并增加实践环节。在本节课上学生全程参与,包括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课上,学生讨论,小组探究,学生间相互评价。课后,学生自发组织参与社会活动等。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同时也体现了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时是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教学上以学生为主体,围绕学生开展各种教学活动的宗旨。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

总结:以上是我对“人类遗传病与优生”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全程参与,包括课前预习、收集资料、社会调查,整个教学过程我只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能够在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有更好的发展;能够在责任感、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等方面得到提高。才能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本节教学以第六章遗传和变异中的遗传学为基础,从宏观上对生物界的进化作一个广度上学习,并且为第八章中种群内容的学习设下伏笔,是为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建立协调统一的唯物辩证观提供了素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因此学好这节课就显得更为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中课程目标,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并解释生物适应性,多样性和生物进化;

理解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掌握基因频率的测定方法,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了解自然选择学说以及对学说的评价,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思维能力;

通过解释生物界的现象,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认识自然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通过基因频率的计算,掌握运用具体科学方法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以达尔文自然选择为中心的现代生物进化论,对学生进行进化,适应的生命科学观点教育,同时渗透生命物质不断变化发展,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辩证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引导学生学习科学家的科学方法,开展科学素质教育。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该学说在初中已有接触,但学生对生物界完整的进化进程欠系统性的理解,再加上学说本身理论性强,要求学生理解理论并要用理论解释现象存在一定的难度;

种群的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在掌握了基因库的基础上从数学的范畴角度对基因作分析和归纳,从而使生物界的进化具体内容上升到理论实质的高度。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可以说,能否正确理解基因频率,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生物进化论的实质性理解。

难点:基因频率。基因频率是人们对于基因库中的基因所做的一种统计和分析。由于基因库本身较为抽象,学生不易接受,因此增加了对基因频率学习的难度

四说教学方法

教法:根据教材知识以及学生实际情况,为能传授知识,又培养能力发挥双重作用。本节课主要采取以启发式教学原则为基础,适当地加以讲授法,讨论法,自学阅读法,综合分析法等。

学法:为启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掌握知识发展思维的同时,着重让学生深入理解,并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生物进化观。在学法上指导上我采用知识迁移法,逻辑推理分析方法等。

五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先阐述生物进化的原因,早在19世纪,生物学家们就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并提出初中阶段学生已接触过的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是人们普遍接受的进化论。后让学生观看课前制作的教育录相—森林中两种生物间的生活状兑包括繁殖,撕杀,死亡以及几百年来的进化等,引导学生用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解释所观看到的现象。这样,可以使学生从感性上认识生物的生存以及生物的进化,从理性角度运用学说分析,解释生物进化的原因以及解释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同时让学生运用第六章中所学的相关知识尝试从遗传角度分析生物的进化进程,引导做如下归纳: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

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新类型生物

接着阐明达尔文时代科学发展水平具有局限性,学生对达尔文学说有一个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突出现代生物进化论的理论与达尔文进化论相比所体现的现代性。

第二部分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举例引入:

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是一个种群,一片草地所有的薄公英是一个种群,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充分理解种群的含义,有助于对种群的基因库以及基因频率的清晰的认识,也是学生真正理解掌握生物进化实质的必要条件。因此对种群概念的理解,我做如下的安排:

第一步让学生去分析引入的两个例子,试着让学生去总结出构成种群的几个要素(①一定区域②全部③一种或一类生物)

第二步教师举几个关于种群的例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总结来判断对错,教师并给以及时的肯定和或否定

第三步师生总结归纳构成种群的三要素

2教师设疑

种群内部的生物之间是处以怎样的关系?引导学生得出:可进行交配,繁殖,让学生回忆基因和基因型,为下面学习基因频率做好铺垫,引导学生从基因的角度思考:种群在进化过程中即传种接代中基因的传递有什么特征?师生共同归纳①基因传递具稳定性→引出种群基因库的概念及稳定性②基因传递存在变异性→基因库的可发展性

3抛砖引玉

教师明确阐述基因库的可发展性,就使得基因库中存在一个出现频率的问题,引入基因频率。学生阅读相关内容,要求学生学会测定基因频率的科学方法和计算方法,之后让学生讨论:一对等位基因的基因频率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以便学生能从数据分析的角度,更好的理解课文中提到的基因频率变化就是指种群中某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的变化,从而让学生将基因频率的改变上升到一个更高的知识层面---基因频率的改变导高产致种群基因库的变迁,归纳出生物进化的实质在于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第三部分,复习巩固,学以致用课堂完成课本P69的填空题和判断题,选择题,布置作业

六板书设计

第七章生物的进化

第一节现代生物进化理论(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

生存斗争

大量繁殖适者生存,不适者淘汰

自然选择

遗传和变异 微小有利变异的逐代积累 新类型生物

二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1种群: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2种群基因库:一个种群的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 部基因

3基因频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测定方法:抽样调查法

计算方法:如抽取个体100个,AA,Aa,aawh 个别分别为30,60.10

则A基因频率=(30X2 60X1)/100X2=60%

A基因频率=(60X1 10X2)/100X2=40%

归纳:生物进化的过程实质上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

总结:以上是我对“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

一说教材

本单元贯彻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构建框架的思路,力求引导学生在生物圈这个大的背景下思考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问题。这部分内容不仅与上册教材有密切的联系,而且又是本册的开头,因此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问题是一个重大的科学问题,容易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同时又是人类史上科学与伪科学斗争的一个过程,因此探索这个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从以上可知,本节教材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必须认真上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能说出人类与现代类人猿共同起源于森林古猿。

2、知道人类是由于环境的变化,在与自然环境的艰苦斗争过程中逐渐进化来的。

3、概述人类在起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形态、使用工具等方面的变化。

能力目标:1、通过指导学生课前收集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资料等,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获取信息的能力。

2、通过对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探究,打开学生思路,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分析能力、比较问题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情感目标:1、培养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人类的起源和进化问题,树立人类进化与发展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树立珍爱生命、热爱劳动、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及人类应当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3、培养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民族自豪感。

4、培养学生善于与人合作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重难点

1、人类不仅依赖于生物圈的资源和环境,而且影响和改变着生物圈,因此要建立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爱惜我们的家园——生物圈。

2、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并且是在与自然环境的斗争中逐渐进化来的,要珍爱生命。

3、培养学生分析资料(如图片、化石等)、观察问题、思考问题、讨论问题、语言表达等能力。

4、 要注意强调环境的变化与生物的起源和进化的关系。

四说教法

新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变被动接受式学习为主动探究式学习为突破口,使教材符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本人根据本节教材的特点和学生情况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教学法。

1、精心整合教材。

本节教材中的资料丰富,但提出的问题中有一些不能紧扣教学目标,且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不能一一讨论,所以我对此进行了适当调整。如人与类人猿的数量问题让学生课前去查找资料并放在进化发展中去讲。而与教学目标无多大关系的四种现代类人猿的分布问题课堂就省略不讲,布置学生课外时间去完成。另外有一些与本节教材关系密切的问题,如导言,因为关系到这册教材如何与上册衔接,而且还关系到我们该如何思考人类与地球关系的情感教育问题,因而花了较多时间,作为情感教育的重点来讲。同时这节课的教学设计还注意与本单元第七章呼应,做到扣紧单元主题。

2、把握好这节教材中有关科学的基本观点及开放性的关系。

这节教材内容丰富,资料多,但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且许多问题是学术界争论不休的。对这样悬而未解的问题,我们要在众多的争论中给出科学的基本观点,即生物是进化来的(即达尔文的进化论),而非由神创造的(即神创论)。但由于历史久远,且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因此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这是正常的。由此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

3、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及情感教育。

本节教材的知识目标不是很多,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通过多种方式,如观察思考、技能训练、资料分析、信息查询、阅读讨论等活动,让学生在各种活动中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从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及发散性思维。另外情感教育也是本节教材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论是开始的导言,还是人类的起源和进化内容中的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及教材的最后部分等,都涉及到情感教育问题,因此要注意这方面的启迪教育。

4、应用好多媒体这个重要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本节教材不仅资料多,且由于起源及进化的过程距离现代的生活极为遥远,因而难度大,所以必须借助多媒体手段,达到高效、简洁、直观的效果,还可以引发学生的想象力,另外情感教育更是需要录相片段来展示说明,才能更加形象生动。如将东非大裂谷这部分内容,先通过阅读文字资料,再观察图片,这样起到非常形象直观的效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多种方法的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效果。

五说学法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组成双边活动,在新教材中,更注重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教会学生学习。本人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指导。

1、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学习。

有关人类的起源和进化的观点虽然有多种争论,但归根结底人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而绝不是如神创论中所说的人是由神创造而来的;另外生物的进化是由于环境的改变而引起的,且是经过极其漫长的过程;观点要通过证据、事实来说明……总之,课文这方面的例子很多,要注意引导学生用科学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

2、善于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不同的问题。

本节内容涉及的问题较多,因此要根据不同的问题,要运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如分析人与现代类人猿的相似之处、人类的起源及发展过程中人发生了哪些变化等问题,要用观察比较法;而研究人的起源和发展的知识则要通过分析资料、地质考察、寻找证据、观察阅读、思考讨论等方法。

3、重视对课文的阅读和理解。

本节教材的篇幅不大,但内容丰富且高度概括。本节前后有近8面的内容,不仅资料图片多,且活动也多,初看起来很繁杂。因此在注重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及学生能力培养的同时,还要注意知识的梳理,这样才能对整节内容有一个清晰的轮廓。而通过阅读理解课文就是一个极好的方式。

生态因素对生物影响

一说教材

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这一节内容是高二生物第八章第一部分第一节的内容,这一节内容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的概念,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等内容。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关系的科学。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即各类生物与环境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和相互协调的关系。学习生态因素是为后面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人和生物圈等内容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生态因素的概念,理解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和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能力目标:通过各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影响,让学生认识到地球上的生物与环境并不是彼此孤立的,通过对生态因素综合作用的学习,培养学生学会抓主要矛盾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态学和环境等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这样的观点:人类与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是同周共济的,激发学生关爱人类,关爱生命,保护地球环境等情怀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光,温度和水对生物的影响;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难点:环境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区别;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

四说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应适宜的诱导,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学生自己的学习来掌握知识,做到导中学,学中学,导与学者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率。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增强学生的直观性

2情境教学:运用启发示的语言,不断创设新的问题情景,将教师讲授转化为启发诱导,把学生由被动接受转化为主动探索。这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地位,因而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

五说教学过程

教参以“宇宙飞船”的例子引入本章课题,虽然形象生动,但毕竟是形式不够新颖,我使用了一段反映地球生物圈的声像影片,绚丽的色彩、生机勃勃的生命、节奏明快的音乐,一下抓住了学生的视线,由声像提供的图片信息还顺理成章地导出了生物圈、生态学的概念。再配以语言描述,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珍爱环境的情感。

在涉及本节具体内容时,一是力图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是充分发挥多媒体的图片展示功能,将事例实物化。我在五处设计了学生活动,一是以一幅小河生态环境的图片的观察与思考说明主要的生态因素有哪些,训练学生的相关思维,二是讲授温度、水对生物的影响时,设计了两个讨论,“从分子生物学的观点观点来看,为什么温度会对生物产生重要影响?”“从细胞学的角度看,为什么一切生物都离不开水?”,这里是课本未加探讨,增加这部分内容意在培养学生从微观的角度看宏观,建立微观和宏观相统一的观点。三是课前布置收集生物个体之间关系的事例,归纳出有哪些种内、种间关系,是本节对研究性学习的小小探索。四是对种内斗争意义思考,种内斗争是相对于种内互助而提出的,因而容易导致学生的误解,即种内斗争对种群不利,可事实并非如此,这里想强调的一是生物学习需要逆向思维,二是建立从进化的观点看问题的习惯。这是教材没有深入探讨,而需要在课堂中延伸的。

我根据需要,穿插了23幅图片和一段影片,并借鉴孙永见老师的经验,在部分图片旁配发了人性化的文字说明,即鲜明地点出主题,又诙谐有趣,学生在会心一笑之中,情绪被充分调动,形成了一个小高潮。而我所选的关于科罗拉多群岛的水母与海藻共生的影片,因其奇特和典型相信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时,通过对淡水生态系统各生态因素的分析、影响鹿群密度的生态因素的分析得出各生态因素中存在关键因素,从而使学生较易理解这一难点。

最后鉴于本节形象思维较多,为与抽象思维衔接起来,在复习时我设计了三个反映种间关系图表要学生分析,强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说教学反思

非生物因素虽为重点内容之一,但因为前面数章学习中多有涉及,学生容易理解,在时间分配应适当减少,知识点无须面面俱到。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是人教版生物学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第二部分的内容。本章站在生物圈的高度,论述了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依存的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生物学观点,也是理解“人与生物圈应该和谐发展”的理论基础。所以该节在本书中乃至在本学科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前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的基础上再来考虑“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其实是从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辩证地分析生物与环境之间确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也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学习作好预设。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1、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能够选取多方面的事例来描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能力目标:

1、通过分析文字和图片资料来提高说明问题的能力;

2、尝试收集、处理数据的方法;

3、学习通过测量进行科学探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渗透环保意识

2, 树立"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观点;

3. 利用技能训练,鼓励学生多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说教学重难点

1、重点: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2、难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四说教法

我们都知道生物学是一门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的学科。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使学生知其然,还要使学生知其所以然。我们在以师生既为主体,又为客体的原则下,展现获取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方法的思维过程。

考虑到七年级学生的现状,我主要采取直观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教学效果。

基于本框题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通过课本的图片资源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活动探索法:引导学生完成课本的“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3,集体讨论法:引导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结论,促进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间的团体合作精神。

五说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课前的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启发学生例举生活中熟悉的生物受到环境中哪些因素的影响,导入新课,这样导入有两个好处,1、既考验了前一节课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又体现了两课内容的紧密联系;2、创设了情景,激发了兴趣,让人自然而然想到生物对环境有没有影响呢,行云流水般引入新课。

(二)新知学习: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重点又是难点,我是这样安排的:

第一步:让学生观察教材的四幅图片,引导从“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间的联系展开小组讨论。然后让学生选择一幅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创设了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这可是思维发展的肥沃土壤,也是我的课堂风格。在这种氛围中学生的思维是发散性的,充满灵性的。

第二步:启发学生还能找到生物的形态结构、生活方式与环境相适应的例子吗?鼓励学生提取平时积累的知识,给他们表现的机会,激起竞争意识。

第三步:媒体呈现配有介说词的图片,如:乌贼的墨囊;含羞草的叶与多暴雨的环境相适应;尺蠖的拟态等等,让同学们认识到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具有普遍性的,这种适应是生物通过漫长的年代,不断与环境摩合,自身不断进化、生存下来而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完整地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对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对于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相对性,考虑到初一学生的理解能力,不便提,以后高中会学到。

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对环境有一定的影响。这部分的知识我是这样处理的:

第一步:让学生亲身验证“生物也可以影响环境”这一结论:

课前亲自探究“植物对空气湿度的影响”,课上交流。这样安排体现1、有做事的过程;2、有明确的目标;3、有明确的结果;4、使用语言传达信息5、体现过程的真实性。这是任务型教学的五要素。交流时注意:对于初中学生来说,过程是比结果更重要,但在这儿,由于结果涉及到对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也是科学探究的一种方法,应以激励和引导。

学生从“做中学”中亲身验证了植物对空气的湿度有影响,有利于认识生物是可以影响环境的。

第二步:再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

a、地下耕耘者是哪种动物,它对自然界有什么益处?

b、为什么我国开发西部强调要退耕还林和还草?从生物对环境产生的作用这个角度来认识生物的存在确实影响着环境。

第三步:让学生尝试举例描述“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生活中的例子。加深并及时反馈学生对这方面知识的理解。

第四步:播放动画“屎克螂出国记”,以生动的画面使学生真正体会到生物对环境的作用和影响,同时在学生注意力即将分散的时候再一次激起他们的兴趣。

3、技能训练:

这是新教材的一个别有用心之处,旨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综合等能力,我们要充分利用教材的这一优势。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看谁提出的问题最有价值?”在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培养思维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本课收获,这点很重要,在学生理解的基础上及时帮助他们构建概念,点睛突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生物学观点。引导学生认识到人类生活在生物圈,对环境的破坏必将回报给人类,所以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多么重要!

(三)、作业练习:(见教材)

1、 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这是两道开放性题,既能达到巩固知识点的目的,又能煅炼思维,体现知识与社会、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使学有所用。

整个教学过程的逻辑顺序就是这样安排的。实践证明,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新教材的优势,创设一个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 利用多媒体的现代教育手段支撑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在一个生动、有趣、多姿多彩的生物课堂中,愉快地“享受”学习。

1,导入新课:由上节课学习过的知识和教材开头的情景设置导入新课。导语设计的依据:一是概括旧知识,引出新知识,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能够知道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联系;二是使学生明确本节课要讲述的内容,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讲授新课: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突出教材的重点,明了地分析教材的难点,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3,课堂小节,强化知识:简单扼要的课堂小节,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更好联系实际生活。

4,板书设计:直观的板书可以是学生理解,掌握知识。

七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一: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二: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八布置作业

作业:1在一个繁殖季节里,一条鲤鱼能产几十万粒卵,而一般的小型鸟类只产几个卵,你能其中的道理吗?这是不是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2山羊绒又细又柔软,组成的产品十分昂贵。山羊比绵羊好养,它连草根都啃食。于是一些牧区大量饲养山羊,这对环境会有什么影响?

总结:以上是我对“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用直观教学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完成了教学,使他们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知识水平,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说教材

种群和生物群落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内容相对独立,主要是因为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两个层面的问题,在生态学上分属于种群生态学和群落生态学的内容,研究对象及特点各不相同,因此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同时本节内容又与前后有一定的联系,种群是建立在同种生物个体的相互作用基础之上的,群落又是建立在种群之间的相互作用之上的,生态系统又是建立在同种生物群落的概念基础之上,因此各部分知识之间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教师要把握住。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知道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层次。

2、使学生理解种群的特征。

3、使学生理解种群数量的变化以及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能力目标:

1、通过复习种群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种群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培养学生全面地、联系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种群数量变化的“J”型和“S”型曲线,学会运用数学方法解决生物学问题以及建立数学模型的观念。

3、在引导学生凭借概念对具体的生物学现象作出判断和推理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德育、情感目标:

1、通过对种群动态规律的研究,使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利用生物资源、保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意义,从而进一步树立环保意识。

2、通过对种群特征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自觉宣传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

3、通过学习种群的特征和种群数量的变化,对学生进行适应性、整体性等生命科学观点教育。

三说教材分析

1、回顾种群

从“生物与环境是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出发,生物不仅以个体为单位面对环境,还会以各种群体为单位面对环境,来引入课题:种群。

2、种群特征

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征。

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和同学一起探讨,一起分析各项特征与种群数量的内在关系。既有利于学生对种群特征的理解,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3、种群数量的变化

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

教材中“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根据实例,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与引言相呼应,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渔业和害虫防治的意义。

四说教学重点

种群的特征和数量的变化

五说教学难点

种群数量的变化

六说教学方法

探究式目标教学法

七教学用时

一课时

八说教学过程

1、回顾种群

引言:在生产中,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草原的牧民在承包的草场上该放养多少牛羊,经济效益才最好;沿海的渔民该捕捞多少鱼虾,才能既获得好的收益又能持续发展;农业生产中怎样控制害虫的数量,才能获得大丰收。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研究生物的群体单位——种群。

我们先来复习一下第七章学过的种群概念。

提问:什么是种群?(回答: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

练习:下列叙述中属于种群的是:(B)

A.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B.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C.世界上的全部鸟 D.一个蜂巢内的全部工蜂

讲述: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益的,人们总是希望它们越来越多;如果某种生物对人类是有害的,人们总想使它们越来越少。由此可见: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是种群数量的变化。要研究种群数量的变化,首先要了解种群的一些特征。2、种群特征

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等。生物个体具有这些特征吗?(不具有)

种群密度是指单位空间内某种群的个体数量。

提问:实际生活中,我们不可能逐一计数某个种群的个体总数,如何测定某物种的种群密度呢?(计数种群的一小部分,估计整个种群的密度。)

讲述:这就是常用的取样调查法。

要测定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就是在被调查的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标志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定期限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志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公式是种群数量N=(标志个体数X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数

如果测定某地的某种植物的种群密度,能不能用上述方法?不行,常用的取样调查法是样方法。P73实习3介绍的就是这种方法。

提问:经过测定,我国某地的野驴,平均每100km2不足两头,而同一地区的灰仓鼠,平均每100km2有数十万只。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提问:在一片农田中的东亚飞蝗,夏天种群密度较高,秋未则降低。由此可得出什么结论?(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小结: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种群密度随环境条件和物种的不同而不同。影响种群密度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数量的变化。如: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

出生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

死亡率是指种群中单位数量的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

提问:出生率和死亡率与种群密度的关系如何?(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下降。)

讨论:长期以来,我国的人口增长很快,主要原因是什么?(出生率高,死亡率低是导致我国人口增长过快的主要原因。)

讨论:控制我国人口增长的措施?(在死亡率低的前提下,只能控制人口出生率。我国是世界人口大国,不可能通过增大迁出率降低人口数量,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对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数量更是违法的。因此,控制和降低我国人口数量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出生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小结: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和种群大小的重要因素。

与出生率和死亡率密切相关的是种群的年龄组成。

年龄组成是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

一般分为三个年龄期:幼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

提问:按年龄组成可分为几种类型?(1.幼年多、老年少,2.比例适中,3.幼年少、老年多。)

提问:1、幼年多、老年少,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种群密度会逐渐增大。)

2、比例适中,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种群密度会保持稳定。)

3、幼年少。老年多,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是什么?(种群密度会逐渐减小。)

小结:种群的年龄组成可用于预测种群密度的变化趋势,按变化趋势分为三种类型: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

与出生率有关的另一个种群特征是种群的性别比例。

性别比例是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

注意: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

提问:种群的性别比例失调,对种群密度有什么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会失调,出生率下降,种群密度明显降低。)

讲述:生产上常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的雄性个体,达到事半功倍的杀虫效果。

小结: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来影响种群密度。

讲述:种群除了以上所讲的特征外,还有迁人和迁出等特征。

3、种群的数量的变化

《光明日报》消息:“澳大利亚野兔成灾。估计在这片国土上生长着六亿只野兔,它们与牛羊争牧草,啃树干,造成大批树木死亡,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专家计算,这些野兔每年至少造成一亿美元的财产损失。兔群繁殖之快,数量之多足以对澳洲的生态平衡产生威胁。

澳洲本来没有兔子,一八五九年,一个叫托马斯·奥斯汀的英国人来澳定居,带来了二十四只野兔,放养在他的庄园里,供他打猎取乐。奥斯汀绝对没有想到,一个世纪之后,这二十四只野兔的后代达到六亿只之多。”

提问:一只野兔是一个个体,澳大利亚的全部野兔属于什么?(一个种群)

讲述:澳大利亚野兔成灾,实际上是种群的数量变化问题。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成灾?成灾后人们该采取什么对策?我们接着来探究种群数量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76第三段,注意分析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提问:种群数量是由什么决定的?(种群的数量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等决定的。)

提问:哪些因素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怎样影响?(气候、食物、被捕食、传染病等因素可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它们通过对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影响来影响种群数量的变化。)

讲述:凡是影响种群的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的因素,都会引起种群的数量变化。这些因素有自然因素,也有人为因素。现代社会中,对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大的是人类活动。

人主要在哪两方面影响种群数量变化?(1、2)

讲述:在这些因素的综合影响下种群数量会发生各种变化,包括增长、波动、稳定和下降等。下面我们主要学习种群的增长。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对照:某海岛上环颈雉种群的增长;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

提问:两个种群的增长有什么共同特点?(连续增长,曲线大致呈“J”型)

讨论:出现“J”型增长曲线的条件。(理想条件:食物或养料充足,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没有敌害等。)(注意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四种因素对照)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看P76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提问:这个种群的增长有什么特点?(增长到一定程度(K)后不再增长,曲线呈“S”型。)

讲述:这就是“S”型增长。这种增长的特点是增长率逐渐下降。请分析为什么这个种群的数量不能无限增长?(在有限的环境中,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大,种内斗争必将加剧,捕食者也会增加,种群的出生率就会降低,死亡率增高,增长率下降。)

讨论:“S”型曲线出现的条件是:空间有限,食物有限,有捕食者存在等非理想条件。

小结:种群数量的增长有两种类型,在理想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连续增长,呈现“J”型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率逐渐下降,呈现“S”型曲线。

两种增长类型比较:讨论:澳大利亚野兔为什么成灾?其他地区的野兔为什么不会成灾?(因为气候适宜,空间充裕,牧草繁盛,没有敌害,所以澳大利亚野兔种群属于“J”型曲线增长。其他地区的环境条件是有限的。)

讨论:如何控制野兔种群的增长?(引进野兔的天敌。)

讲述:我们不能改变澳大利亚的气候,也不可能缩小空间,更不能减少牧草,只能引入天敌。

读某报:“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科学家采用载液瘤病毒杀死了百分之九十的野兔,澳大利亚人才算松了一口气。”

3、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分组讨论:蝗虫是对农业危害极大的害虫,大家讨论一下蝗灾发生的主要原因。

结论:1.食物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蝗灾的发生与粮食增产并无直接联系。

2.空间条件也不是主要原因,因为蝗灾发生时空间并无变化。

3.也不可能是没有敌害,因为蝗灾发生,它的大敌应该增多。

4.主要原因是气候条件。

《山西日报》消息:“由于去冬今春严重干旱,以蝗虫为主的病虫害在我省由南到北大面积发生。”

讲述:报道证明了我们的分析是正确的。下面我们再来分析讨论一个实际问题。

讨论:水产养殖专业户在一个池搪中放养了鲤鱼,每年捕捞多少才合适呢?(合理的捕捞量与K值有关,一般为K/2,因为这样,种群的增长量最大。)

小结:研究种群数量变化可为防治害虫提供科学依据,还可帮助人们对野生生物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

总结:种群数量变化是种群研究的核心问题,种群密度是种群的重要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组成,性别比例以及迁人和迁出等都可以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是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因素,年龄组成是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 环境中的各种生态因素都可能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在理想条件下,种群的增长呈现“J”曲线,在有限的环境条牛下,种群的增长呈现“S”型曲线。了解种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对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有着重要意义。

九说板书提纲

第二节 种群和生物群落

一、种群

(一)概念:

(二)特征:

1.种群密度(1)概念:(2)测定:取样调查法。①植物:样方法②动物:标志重捕法(3)特点:①相同的环境条件下,不同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②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物种的种群密度不同。

2.出生率和死亡率(1)概念:(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出生率高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出生率低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少

3.年龄组成(1)概念:(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

4.性别比例(1)概念:(2)对种群密度的影响:比例失调——种群密度减少

总结:核心—数量变化决定—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和迁出;预测—年龄组成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

1.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食物、被捕食和传染病(2)人为因素:人类活动

2.变化类型:增长、下降、稳定和波动(1)“J”型增长特点:连续增长,增长率不变。条件:理想条件。(2)“S”型增长特点:级种群密度增加→增长率下降→最大值(K)稳定。条件:自然条件(有限条件)。

3.研究意义(1)防治害虫(2)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一、关于种群概念的教学。种群的概念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得出。然后可设问: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是否是一个种群?一片森林中全部的 蛇是否是一个种群?以强化种群是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的正确认识。教师应归纳出以下几点:

1.离开一定的空间和时间的种群是不存在的。如:北 京八一湖冬季有野鸭种群,就不能说什么季节都有野鸭种群。

2.我们所见到的物种实际是种群,所以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具体形式。在种群这个集合体 内,个体之间可以自由繁殖后代,所以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同一种群内,基因可以自由交流,由于地理隔离或生殖隔离最终导致物种的变化,可见,种群也是 物种的进化单位。此外,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关于种群特征的教学。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等是种群的基本特 征。在教学中要防止理论上的空谈,一定要结合具体物种的种群进行教学,这样做不但有利于对种群特征的理解,而且使学生认识到对种群特征的调查有重大的实践 意义。如猫熊(即大熊猫)是我国的国宝,为了保护这一珍稀物种,就要对某一保护区的猫熊进行种群调查,调查的内容就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 生率和死亡率等种群特征,并依此对猫熊种群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又如我国进行人口普查实际就是对我国人口种群特征的调 查,并依此对我国人口的现状和未来做出科学的判断,以及制定应采取的人口政策。在教学中还应注意和归纳的问题有:

1.种群的密度、年龄组成、 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都在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则直接影响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在讲种群这几个 特征时,必须扣住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可将这几个种群特征割裂、孤立起来。

2.种群密度是种群的最基本特征,种群密度的调查是生态学研究的基本 方法之一,标记重捕法是种群密度调查的重要方法。标记重捕法的教学应采用具体的实例进行教学,如:一个学生估算一块木头下面鼠妇的种群数量。她捉了40只 鼠妇,将它们标记后放回,并与该种群中的其他个体混合在一起。24h后,她又捉了40只鼠妇,在新捉的鼠妇中,只有16只是有标记的。假定在24h内,鼠 妇无死亡,没有受伤害,无迁入与迁出。估算鼠妇的种群数量。

3.年龄 组成是种群的年龄结构。这种结构可以是相对稳定的,也可以是不稳定的。应让学生明确种群的年龄结构的表示方法是按年龄的高低自下而上排列,低年龄在下,高 年龄在上。幼体数为生殖前年龄;成体数为生殖年龄;老年个体数为生殖后年龄。教学中可结合某些国家的年龄结构具体说明:如德国人口年龄结构为衰退型;瑞典人口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年龄结构为增长型。种群的年龄结构提供了种群未来动态的信息,例如我国人口的年龄结构为急剧增长型,人口还得 持续增长几十年,直到2052年人口达到15.39亿的时候才会停止增长,其年龄结构才能转化为稳定型。

4.根据不同物种的种群,具有不同的性别比例,种群可分为三种类型:雄多于雌;雌雄相当;雌多于雄。在教学中必须强调:“种群的性别比例是指具有生殖能力的雌雄个体数目在种群中所占的比 例”,否则雄多于雌的性别比例类型就无法理解。蜜蜂是社会性昆虫,工蜂和蜂王为雌性,在数量上远远超过雄蜂,但由于工蜂无生殖能力,所以蜜蜂种群仍然是雄 多于雌。在教学中要列出一系列的具体种群,让学生分析雌雄比例情况,然后再归纳出种群性别比例的三种情况。最后应强调多数生物种群雌雄之比接近1∶1。但 是出生的时候往往雄多于雌,到了老年期组雌又多于雄,如麋鹿。人类也是如此,男婴一般多于女婴。由于男性死亡率高,到了老年期组时女性会多于男性。

5.直接影响种群大小和密度的因素是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

在教学中要结合我国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进行讲解,使学生明确这一基本国策的制定是有其生态学科学理论根据的。我国是世界人口大 国,不可能通过增大迁出率降低人口数量,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变化对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没有多大的影响。通过增大死亡率降低人口数量更是违法的。因此,控制和 降低我国人口数量的唯一途径就是降低出生率,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三、种群数量的变化的教学。种群数量的变化主要是指种群数量的增长,种群数量增的“J”型和“S”型曲线代表了种群在不同条件下的增长规律。在教学时要注意把握 以下几个问题。

1.交代清楚种群在不同条件下增长规律不同。“J”型曲线代表的是在理想条件下的种群增长,“S”型曲线代表的是在有限环境中 的种群增长。而这种有限的环境的特征是:种群的最大容纳量为一个K值。

2.不论是那种增长曲线,都是用数学关系式来表示种群的增长规律,数学 建模的方法和思想史研究种群增长的基本方法和思想。因此,教是可以提供一个自然种群数量增长的数据(如中国获世界的人口增长数量),引导学生分析数据,绘制曲线,从中总结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3.在学习和理解“S”型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在环境有限的 情况下,种群的增长曲线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从最大的容纳量入手,先确定了种群增长的最大值,在分析种群增长速度的变化,推导出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

4.要引导学生注意,不论哪种增长曲线,都是理想状态下的数学模型,与实际的种群数量变化会有一些差别,再提供教材中实际种群增长曲线的例子给学生,让 学生理解模型与实际种群之间的关系。

5.在理解种群增长曲线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析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

四、关于生物群落的 概念教学。在教学中要剖析一个或两个具体的生物群落,明确群落内各种生物之间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教师提出某群落中有哪些生物,再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些生物 间的关系,最后再概括出群落的概念。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群落的概念,可设问: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人是否是一个群落?长期积水的树洞中的生物是否是一个群 落?教师最后应强调种群和群落的关系;群落有大有小;群落内的各种生物中,会有少数种类对群落的存在和发展有重大影响;群落是一个动态体系,可以发生演 替,如荒废农田群落的演替。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种群的知识,又为以后学习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

四、关于生物群落结构的教学。群落的 结构是指群落中各种生物在空间上的配置状况。在教学中要剖析典型的实例说明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群落具有清楚的层次性,即群落的垂直结构,森林群落 的垂直结构明显。在教学中应强调以下几点:群落中植物的垂直结构直接影响群落中动物的垂直结构,动物种类的多少是随植物层次的多少而变化的,因此,由于森 林的植物层次比草原植物层次多,所以森林群落比草原群落的动物种类多。水生群落也有分层。例如一个池塘,挺水植物、浮水植物、沉水植物就是植物分层。青 鱼、草鱼、鲢鱼、鳙鱼、鲤鱼就是动物分层的实例。阳光、温度、水分等生态因素对动植物的分层有直接影响。强调以上几个问题,既联系了学生学过的知识,又为 以后学习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内容做了铺垫。群落的水平结构点到为止。

五、结束语: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同种生物个体 的集合体构成种群。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内,有着各种关系的各个种群的集合体构成群落。群落中的各种生物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处于相互作用之中。总之, 课题结束语既要概括归纳学过的内容,又要为学习生态系统埋下伏笔。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类型

生态系统的结构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刘义,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第二册第八章生物与环境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第三部分。教材第八章是以

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因素,种群与群落,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循环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本节课内容是第八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教材的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着高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结构及其心理特征,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

能力目标:

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

难点: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四说教法

1直观演示法

利用图片的投影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本,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启发性,使学生更好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2活动探究法

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3集体讨论法

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五说学法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因此,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通过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收集资料,观察课件,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探究能力。

我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和动画演示等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鼓励学生大胆发言。

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说教学过程

1组织教学,场景导入

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生最熟悉的校园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所以我利投影的形式打出一幅学校池塘的照片

二讲授新课

学习生态结构的首要问题是要知道生态系统的成分,由哪些部分组成的,所以,有关生态系统的成分有哪些,如何分析某个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的成分就是学生在本节课首先要掌握的知识点。针对以上知识点,我设计了以下一些问题,让学生来讨论,并得出答案。

1观察生态系统的成分(老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调动其积极性)

通过照片显示我会问在这个小型的池塘生态系统中,有哪些成分?具有哪些生物?2能否说出这些生物在这个生态生统中所扮演的角色?3各生物之间有无联系?有怎样的联系?

由于这是校园中学生最常见的情景,而且我们在前一节课中有已经讲过生态因素以及类型,所以学生只要认真去思考都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在讲述此处知只点时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图视讲诉法,打出一张生物之间的关系图,然后讲解。但这种讲法平铺直叙,没有给学生多少的思考空间,尤其是在此处有几个知识点都是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食物网与食物链是下一节学习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的基础,后面的很多内容都是由此贯穿的,同时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勇力和识图能力,学会分析这种联系是本节课的最大难点。学生经常会被这里面复杂的网络关系搞的混掉。此外还可以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的情感,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因此如何使学生领会到生物的相互关系,让学生掌握难点,我在这个地方设计了一个模拟游戏。

选8位同学上来扮演图中的8种生物

1扮演的成分是什么

2所处的营养级是几级

3如果把游戏中的鸟拿出来,台上的同学是否还可以都在上面么?如果是把虫拿掉呢?又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

4这个模拟场景中共有几条食物链?最长的食物链和最短的分别是哪条?有何特点?

学生讨论,老师点拨:在某种生态系统中,分析与判断某种生物减少或增多时其他生物的变动情况,主要依据该生物在食物链或食物网中的具体位置关系来分析判断

1处于第一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其它生物都将减少

2天敌一方减少,则被捕食者数量因此会迅速增加后减少,最后趋于稳定

3处于中间营养级的生物减少另一种生物的变化情况视具体的食物链确定

经实验讨论最终得出以下结论:

1每条食物链的起点总是生产者,,终点是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

2生产者总是为第一营养级

3各种生物所处的营养级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此外,为下节课铺热垫,在这里埋下伏笔

4一条食物链中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

5分解者不属于任何一个营养级

七说教学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生态第统的成分,即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以及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以营养为纽带,把生物和非生物紧密地结合起来,自然界中的能量(光能)和矿物质从绿色食物到草食动物,然后到肉食动物,都是通过食物链进行的。各种类型的生态系统中,它们的营养方式是各不相同的,但生态系统的物质总是处于经常不断的循环之中,而能量也是在各营养级之间进行流通。因此,食物链和食物网即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生态系统最重要的结构特征。

总结:以上是我对“生态系统的结构”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创设了问题情境来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利用了多媒体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能量结构,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该节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本第二册第八章第三节第三部分的内容,生态系统的循环和能量流动。所以本节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之一。由于能量的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已经在物理,化学的学习中逐步传递,能量守恒等一些基本概念,在生物学中,学生已学习了储存能量的物质,能量代谢等内容,这些都是理解课本在教学中要紧紧依托这些知识。从考试的角度来看,本节肉容作为考试热点,往往把分析和计算结合在一起。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理解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之一;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概念,掌握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使学生体会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

能力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和散失,即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与各营养级之间的能量变化关系,发展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定量地分析某个具体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和和特点,培养学生分析,综合和推理的思维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分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培养学生用普遍联系的观点来分析事物;在生态道德的角度,理解一些生态学观点,使学生懂得对资源的利用应遵循生态学原理和可持续发展原则,为作准备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过程和特点

难点: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及其形成原因

四说教法

围绕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在课前制定有针对性的复习目标,并要求学生提前复习,教师加以检查落实。授课中以多媒体为辅助手段,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各种教学方法。通过对近几年与本部分内容相关的高考题的分析研究,以及解题中如何确立关键词、关键点及解题思路、解题方法及技巧的讲解,使学生对本节知识有个系统的认识并加以掌握。

五说学法

通过观察、思考、分析、讨论等多种学习方法,使学生本身对本部分知识有较好的掌握,对高考题有个正确的认识,理解高考的重难点及试题的难易程度。

六课时安排:一课时

七说教学过程

导课:复习提问: 1一个生态系统由哪几个部分组成?

2什么叫食物链和食物网?

3请大家写出一个通用的食物链图解式

(学生回答并演示)教师组织学生讨论食物链的表达式的意思,及时总结出下一个营养级从上一个营养级获得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来进行流动的,

然后我会引出新课和学生一起来讨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问题

这个过程是引导学生阅读并概括能量流动的概念

利用讨论分析教学法,图形直观教学法,迁移比较法解释能量流动的过程,特点和意义

在教学媒体程序设计方面

在讲解能量流动的过程时我会用到多媒体课件演示动

在讲到能量流动的特点时我会挂图演示赛达柏格湖能量流动图解

在能量流动的意义时我会挂图演示生态农业:猪-沼-渔模式图

八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一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散失过程

二过程:能量的源头是阳光

输入:总能量为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

传递:沿食物链(网)逐级传递

呼吸作用消耗

散失 流入分解者

被下一营养级所同化=摄入量—粪便量

三特点:单向流动:生产者到初级消费才到次级消费者

逐级递减:传递效率为10%-20%

四研究意义:调整能量流动关系,使其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总结:以上是我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采用图形直观教学和探究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知识水平,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知识结构

碳循环

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以碳循环为例,分析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2、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 的分解作用。

3、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 循环的关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及 解决方法

1、教学重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解决方法]

⑴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让学生联系自身感受物 质循环的存在。

⑵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物质循环过程。

2、教学难点及解决方法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解决方法]

通过讨论,列表比较来学习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方法

探究法、讲解法。

六、教具准备

图、探究材料。

七、学生活动

1、讨论、分析、比较相关 问题。

2、完成探究活动。

八、教学程序

⑴明确目标

⑵重点、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第1课时

[问题探究]引导学生讨论教材P100的讨论题。同时教师向学生讲清:煤炭、石油等是人类从事现代工业活动的物质 资源,而非生态系统中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资源;煤炭、石油等资源是有限的,这些资源的形成需要相当长的时间,而消耗它们所需的时间却要短得多。

事实上,物质循环时时刻刻发生在我们身边。呈现教材P101碳循环模式图,学生阅 读材料P100—101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什么叫生态系统的物质 循环?

2、物质循环中的物质指的 是什么?

3、这里的生态系统指的是 什么生态系统?

4、物质循环的范围是什 么?

5、物质在何种之间进行循 环?

6、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 落之间物质循环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7、碳在生物群落内部主要 以何种形式传递?

8、连通物质在生物群落 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生态类群是什么?

9、产生CO2的途径有哪些?

10、什么叫温室效应?

11、产生温室效应的原因 有哪些?

12、温室效应会导致什么 后果?

13、如何减轻温室效应?

14、物质循环有何特点?

教师总结

能量流动和物质物质循环 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二者有何关系呢?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⑴能量流动不能离开物质 循环而单独进行,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

⑵物质是能量的载体,使能量能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

⑶生态系统中的各种组成部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正是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可以用图解表示如下:

(三)总结

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的过程,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四)作业布置

教材P104练习。

(五)板书设计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碳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碳循环

⑴碳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的物质循环主要是以CO2的形式进行的。

⑷循环过程

3、物质循环的特点:具 有全球性、反复出现、循环流动

4、温室效应

⑴形成原因

⑵影响

⑶措施

二、能量流动和物质循 环的关系

1、区别

能量流动物质循环

形式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以无机物形式循环,在群落内部主要以有机物形式传递

特点单向流动、逐级递减往复循环、反复利用

范围各种生态系统都可进行生物圈(全球性)

2、联系:两者同时进行, 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刘义,来自于华中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第二册(必修)第八章第三节。本节内容是主要讲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及其原因.,这是对一个成熟的生态系统特征的高度概括,它需要用本章的其它部分知识,涉及生态系统中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之间的相互联系,又涉及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同时又是第九章《人与生物圈》的重要知识基础,与第九章的内容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也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好素材。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理解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能力目标:初步学会设计并制作小生态瓶和探究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观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探究能力。

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和环保意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自然的意识;确立尊重自然就是尊重人类自身的观点,使人类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教学难点:(1)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区别及其相互关系

四说教法

利用多媒体课件,引用一些直观的图片,创设形象生动的教学氛围,同时应用讲述法、比较法、指导读书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思考和分析一些实践中的问题,使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中,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观察、分析、比较、总结和应用的能力。

五说学法

1、指导学生分析实例,总结规律,得出结论,运用实践的能力。

2、指导学生探究生态瓶制作方法,以及各种生态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六说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时我展示原来学生制作的生态瓶,让学生感受到好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生物圈Ⅱ号”的讲解中,我适当增加了一些数据性的资料,让学生觉得更加真实,知道失败的原因是不能长期保持相对稳定,从而认识到到地球是我们现在的唯一家园,同时觉得我们生存的生物圈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探究的地方。

在讲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我先引导学生分析森林生态系统进行适当的砍伐、草原生态系统的适当放牧、海洋生态系统的适当捕捉动物不会破坏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从而概括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同时总结本概念的三个含义①它是生态系统发到一定阶段的所具有的一种综合能力,②结构和功能即是生物的种类和数量、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物质的输入和输出的相对稳定,③它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两部分。

在讲抵抗力稳定性时

先分析森林生态系统不会由于干旱使其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河流受到轻度污染时会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和微生物的分解保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从而引出概念,讲述核心。

生态系统具有抵抗力稳定性的原因和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因素由学生自学完成。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实例苔原生态系统和森林生态系统的特征和自动调节能力的大小比较。

在讲完该部分内容时由学生自由发言,举例抵抗力稳定性的例子。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最后老师出示几个讨论题,由学生分组讨论,每组由一个学生回答

在讲恢复力稳定性时

我会提问,从河流受到严重污染后,还能恢复吗?怎样才能恢复?由学生回答消除污染源。得出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讲述核心:“遭到破坏,恢复原状”。然后由学生讨论:

1、比较草原生态系统被火烧了以后和森林生态系统树木被砍了以后,哪一个恢复得更快?

在讲到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时

由“生物圈Ⅱ号”的启示得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然后老师讲述三点理由。然后由学生自由发言,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类型有哪些?老师出示相关的图片。对学生的回答进行一个小结。然后结合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措施。

主要让学生明确以下观点:

(1)自然生态系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环境;

(2)人类活动的干扰正在全球范围内使生态系统偏离稳定状态;

(3)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命运就掌握在自己手中,但又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七说教学效果

本节课运用了大量的直观图片、一些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和资料,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当看到眼前的生态瓶时,心里都有蠢蠢欲动的感觉,真正让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

八板书设计

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概念: ①抵抗力稳定性②恢复力稳定性(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总结:以上是我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运用了大量的直观图片、一些与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例子和资料,通过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这样帮助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能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只要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就可以提高教学效果,成功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各位老师,你们好。我叫。。。,来自于。。。。。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接下来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等几个方面对该课题进行剖析。

一、说教材

第九章生态多样及其保护包括二个内容,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对环境的保护。环境教育是一种终身教育,是国际和国内环境保护形势的发展所趋,这两个内容应该是相互相承的。而现实中人们对于前者的了解远没有后者那么广泛,故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的介绍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保护之间关系即是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第八章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根据大纲和课程目标,本课内容要求了解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和保护措施,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和面临形势。

2.情感态度目标:

①通过对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的理解,掌握局部和整体的统一观念及对生物多样性的概念有更深刻的把握。②通过对我国生物多样性的概况与形势的分析,增强爱国情感和建设祖国的社会责任感并且建立起完整而科学的环境保护意识。

3.能力目标:

通过让学生收集关于生物多样性的环保宣传资料,提高学生收集处理信息,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和信息交流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态度。

三、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①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及保护(知识重点)。这个知识点是建立科学环保意识的理论基础,只有在了解了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才具有科学的态度和饱满的热情投入行动,而保护措施就是我们能够起而行的具体体现。②我国多样性的概况及形势(情感重点)。此是本文的情感重点,只有知道我国面临的严峻形势,才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及能让我们对环保事业坚持下去的源动力。

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这个知识点需要对第八章的生态系统的成分、结构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这些已学知识相联系起来才能真正理解,而且无法用具体的感性材料可以帮助学生的理解,比较抽象,故将其列为难点。

四说教法

本节课我采用的是讲述法,但不是传统的注入式,而是结合了直观教具(图片),讨论式的教学方法,由此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五说学法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更要的是让学生充分体现其主体性。让学生读——通过阅读课文,让学生学会收集信息的能力,增强理解力。

让学生讲——讨论分析信息,培养语言表达能力。

让学生想——在讨论、分析、综合过程中,学生主动思考并得到其所需信息,培养归纳、比较、综合能力。

让学生做——学生在收集对生物多样性的宣传资料中得到实践,培养实际收集信息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1.导入:

我以一句广告词来引入本文。画面是一双黑猩猩纯真无邪的眼睛,所提出的口号就是“我们不想孤独的生活在这个地球上”。

2.引出课题:生物多样性及保护

从三个层次上来理解生物多样性这个概念:基因,生物物种,和生态系统

3.进入教学过程:

(1)设计问题情境:为什么要保护生物多样性?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组织讨论,得出生物多样性的价值,通过这种学生自学和讨论来体现本文的重点内容——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增强阅读能力,并可以提高分析、归纳其所得信息能力及交流能力。在这个基础上,对本文的难点——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让学生来说明自己对其的理解,从而带动学生回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概念的理解,并请学生比较生物多样性的三种使用价值的侧重点。以这种以学生为主体的方式让学生自己处理所面对的难题来解决本文的难题。

(2)展示资料,探讨问题:我国的生物资源和面临威胁。

用图片来展示我国存在的各种美丽生物和濒临生物,了解大自然的美,并且了解我国生物多样性在世界上所处的位置,来感受到我国的生物资源之丰富。

让学生表达出自己收集起来的资料(包括图片、数据),由这些直观感性材料中须生可以强烈感觉到我国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迫切需要(比如:大批藏羚羊被剥光皮赤裸裸的弃于在山谷中,),就引出一个问题:如何保护这些美丽的生灵?

由此展开讨论,包括以下几个内容:①我国生物多样性面临什么威胁?②这些威胁来自于什么?③为消除这些威胁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让学生从生活中得到启示,并举出例子。(比如对于外来物种入侵问题,可以举出几个例子来加深理解)

七布置作业

我们在生活日常中可以为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做些什么?

八板书设计

第九章生态环境的保护

第一节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

一、生物多样性的概念

二、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1、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使用价值

2、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使用价值

3、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使用价值

三、我国生物多样的概况

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

我国生物多样性所面临的威胁

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教育和法制管理

总结:以上是我对“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这一节教材的认识和教学过程的设计,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主动参与到知识形成的整个思维过程中,在积极,愉快的课堂氛围中提高知识水平,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高中生物人教版第二册说课稿(全)】相关文章:

高中生物课的教学反思

高中生物小论文

2013年高中生物知识点总结

生物教学设计:第十一章第二节发育

生物教学设计:第二节 蜜蜂

新课改下的高中生物教学反思

生物教学设计:第一章第二节放线菌

高中生物课教学反思

高考后的高三生物教学反思

高中 生物教学反思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