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高一生物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高一生物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6-05-27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

【摘要】鉴于大家对自考考务考籍十分关注,小编在此为大家搜集整理了此文“高一生物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供大家参考!

高一生物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第六章 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

一、教学时数

计划教学时数 4 学时。

二、教学大纲基本要求

1. 了解植物体内有机物质的两种运输系统,即短距离运输系统和长距离运输系统;

了解韧皮部运输的机理、韧皮部同化物运输的方式、运输的物质种类、运输的方向和速度;

2. 了解韧皮部装载和卸出途径;

3. 了解光合细胞和库细胞中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关系;

4. 了解植物体内代谢源和代谢库之间的关系;

5. 了解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影响因素;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 一 ) 重点

1 . 源和库、 P 蛋白、胼胝质、转移细胞、比集转运速率、韧皮部装载和卸出、压力流学说、源库单位、源强、库强等概念。

2 .韧皮部运输的机理。

3 .光合细胞中蔗糖的合成,库细胞中淀粉的合成。

4 .同化物的分配规律和特点。

5 .影响同化物分配的因素。

( 二 ) 难点

1 .韧皮部的装载和卸出。

2 .光合同化物的相互转化和调节。

本章主要内容:

1. 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

高等植物器官既有明确的分工又相互协作,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叶片是进行光合作用合成光合产物的主要器官。光合产物(photosynthetic yield)是最主要的同化物(assimilate)。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过程,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的高低和品质的好坏。作物的经济产量不仅取决于同化物的多少,而且还取决于同化物向经济器官运输与分配的量。

1.1 同化物运输的途径

1.1.1 短距离运输

胞间运输有共质体运输、质外体运输及共质体与质外体之间的交替运输。

(1)共质体运输

主要通过胞间连丝,胞间连丝是细胞间物质与信息的通道。

无机离子、糖类、氨基酸、蛋白质、内源激素、核酸等均可通过胞间连丝进行转移。

(2)质外体运输

质外体是一个连续的自由空间,它是一个开放系统。

自由扩散的被动过程,速度很快。

(3)交替运输

物质在共质体与质外体间交替进行的运输称共质体-质外体交替运输。

在共质体与质外体的交替运输过程中,常需要经过一种特化的细胞,这种细胞称转移细胞。转移细胞在植物界广泛存在,其特征是:细胞壁与质膜向内伸入细胞质中,形成许多皱折,或呈片层或类似囊泡,扩大了质膜的表面,增加了溶质向外转运的面积。

囊泡的运动还可以挤压胞内物质向外分泌到输导系统,即所谓的出胞现象。

1.1.2长距离运输

实验证明,有机物质的长距离运输通过韧皮部的筛管。

环割树枝后,由于有机物质下运受阻,在切口上端积累许多有机物质,所以形成膨大的愈伤组织或瘤状物。如果环割较宽,时间久了,根系长期得不到有机营养,就会饥饿而死。“树怕剥皮”就是这个道理。

如果环割不宽,过一段时间,愈伤组织可以使上下树皮连接起来,恢复物质运输能力。

环割的利用:(1)增加花芽分化和座果率:开花期的果树适当环割,以阻止同化物的向下运输。

(2)促进生根:高空压条时进行环割可以使养分集中在切口处,有利于发根。

1.2 同化物运输的形式

利用蚜虫吻刺法和同位素示踪法测知,蔗糖占筛管汁液干重的73%以上,是有机物质的主要运输形式,优点:①稳定性高,蔗糖是非还原性糖,糖苷键水解需要很高的能量;②溶解度很高,在0℃时,100ml水中可溶解蔗糖179g,100℃时溶解487g。③运输速率快。

筛管汁液中还含有微量的氨基酸、酰胺、植物激素、有机酸、多种矿质元素(K+最多)等。

少数植物除蔗糖以外,韧皮部汁液还含有棉子糖、水苏糖、毛蕊花糖等,它们都是蔗糖的衍生物。有些植物含有山梨醇、甘露醇。

1.3 同化物运输的方向与速度

运输的方向:由源到库。双向运输,以纵向运输为主,可横向运输。

当纵向运输受阻时,横向运输会加强。

运输速度:一般约为100cm/h。

不同植物运输速度各异,如大豆为84~100cm/h,南瓜为40~60cm/h。生育期不同,运输速度也不同,如南瓜幼苗时为72cm/h,较老时30~50cm/h。运输速度还受环境条件的影响,如白天温度高,运输速度快,夜间温度低,运输速度慢。成分不同,运输速度也有差异,如丙氨酸、丝氨酸、天冬氨酸较快;而甘氨酸、谷酰胺、天冬酰胺较慢。

有机物质在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韧皮部横截面积运输的数量,即比集运量(specific mass transfer,SMT)或比集运量转运率(specific mass transfer rate,SMTR),单位:g/cm2/h。

大多数植物的SMTR为1~13g/cm2/h,最高的可达200g/cm2/h>。

1.3.1同化物在源端的装载

装载是指同化物从合成部位通过共质体和质外体进行胞间运输,最终进入筛管的过程。

1.3.1.1 装载途径

一般认为,同化物从韧皮部周围的叶肉细胞装载到韧皮部SE-CC复合体(筛管分子-伴胞(sieve element-companion,SE-CC)复合体)的过程中有两条途径:一是共质体途径,同化物通过胞间连丝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二是交替途径,同化物由叶肉细胞,先进入质外体,然后逆浓度梯度进入伴胞,最后进入筛管分子,即“共质体-质外体-共质体”途径。

1.3.1.2 装载机理

装载是一个主动的分泌过程,受载体调节,需要能量(ATP)供应,对物质有选择性。

装载过程:

蔗糖通过胞间连丝通道,进入邻近SE-CC复合体,在被释放到质外体。

叶片韧皮部SE-CC复合体中的糖分浓度高达800~1000mmol/L,总是显著高于周围的叶肉薄壁细胞(只有约50 mmol/L),这是一个逆浓度梯度进行的过程,蔗糖是如何进入SE-CC复合体呢?

研究发现,糖分子逆浓度梯度的跨膜迁移总是和质子运输相伴随。因此,提出了糖-质子协同运输模型。

该模型认为,在筛管分子或伴胞的质膜中,K+-ATP酶不断将K+泵到细胞壁(质外体),质外体中K+浓度较共质体高,于是形成了跨膜的电化学势差。当K+趋于平衡而回流到共质体时,通过质膜上的蔗糖/H+共向运输器,H+和蔗糖一同进入筛管分子。

1.3.2同化物的卸出

同化物的卸出是指同化物从SE-CC复合体进入库细胞的过程。

1.3.2.1 卸出途径

一条是质外体途径,如卸出到贮藏器官或生殖器官,大多是这种情况。玉米中蔗糖在进入胚乳之前,先从筛管卸出到自由空间,并被束缚在细胞壁的蔗糖酶水解为葡萄糖或果糖,而后扩散到胚乳细胞再合成蔗糖。因为这些植物组织的SE-CC复合体与库细胞间通常不存在胞间连丝。

在甜菜根和大豆种子中,蔗糖通过质外体时并不水解,而是直接进入贮藏空间。

另一条是共质体途径,通过胞间连丝到达接受细胞,在细胞溶质或液泡中进行代谢,如卸到营养库(根和嫩叶),就是通过这一途径。

1.3.2.2 卸出机理

目前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通过质外体途径的蔗糖,同质子协同运转,机理与装载一样,是一个主动过程。二是通过共质体途径的蔗糖,借助筛管分子与库细胞的糖浓度差将同化物卸出,是一个被动过程。

1.3.3同化物在韧皮部运输的机制

关于同化物运输的机理有多种学说,现仅介绍较受重视的三种:

1.3.3.1 压力流动学说

这一学说是德国植物学家明希(E.Münch)于1930年提出的,后经补充修改,其要点是:同化物在SE-CC复合体内随着液流的流动而移动,而液流的流动是由于源库两端之间SE-CC复合体内渗透作用所产生的压力势差而引起的。在源端(叶片),光合产物被不断地装载到SE-CC复合体中,浓度增加,水势降低,从邻近的木质部吸水膨胀,压力势升高,推动物质向库端流动;在库端,同化物不断地从SE-CC复合体卸出到库中去,浓度降低,水势升高,水分则流向邻近的木质部,从而引起库端压力势下降。于是在源库两端便产生了压力势差,推动物质由源到库源源不断地流动。

这一学说可用一个压力流动模型来解释。A、B两水槽中各有一个装有半透膜的渗透压计,水可以自由出入,溶质则不能透过。将溶质不断地加到渗透计A中,浓度升高,水分进入,压力势升高,静水压力将水和溶质一同通过C转移到渗透计B。B中溶质不断地卸出,压力势降低,水分再通过D回流到A槽。

压力流动学说的有关证据:(1)韧皮部汁液中各种糖的浓度随树干距地面高度的增加而增加(与有机物向下运输相一致);(2)秋天落叶后,浓度差消失,有机物运输停止;(3)蚜虫吻刺法证明筛管汁液存在正压力。

压力流动学说存在的问题:

(1)筛管细胞内压力差<<同化物快速流动所需的压力势差;筛管细胞内充满了韧皮蛋白和胼胝质,阻力很大,要保持糖溶液如此快的流速,所需的压力势差要比筛管实际的压力差大得多;

(2)与双向运输的事实相矛盾;

(3)与有机物质运输的主动过程相矛盾。例如,用呼吸抑制剂处理叶柄,同化物运输过程明显受阻。

1.3.3.2 细胞质泵动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要点是:筛管分子内腔的细胞质形成胞纵连束并有节奏地收缩和张驰,产生蠕动,把细胞质长距离泵走,糖分随之流动。

可以解释同化物的双向运输问题。因为同一筛管中不同的胞纵连束可以同时进行相反方向的运动,使糖分向相反方向运输。但也有不同观点,认为在筛管中不存在胞纵连束。

1.3.3.3 收缩蛋白学说

该学说的基本要点是:(1)筛管内的空心、束状韧皮蛋白(P-蛋白)贯穿于筛孔,靠收缩以推动集流运动。(2)空心管壁上具有P-蛋白组成的微纤丝(毛),一端固定,一端游离,靠代谢能以颤动方式驱动物质脉冲流动。

细胞质泵动学说和收缩蛋白学说是对压力流动学说的补充与完善,主要解决了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解释了双向运输;二是解释了运输过程所需要的能量供应。从同化物运输的动力来说主要有两种:渗透动力和代谢动力。

1.3.4同化物的分配

1.3.4.1 同化物源和库

1.代谢源(metabolic source) 是指能够制造并输出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如绿色植物的功能叶,种子萌发期间的胚乳或子叶,春季萌发时二年生或多年生植物的块根、块茎、种子等。

2.代谢库(metabolic sink) 是指消耗或贮藏同化物的组织、器官或部位,例如,植物的幼叶、根、茎、花、果实、发育的种子等。

3.源-库单位

在同一株植物,源与库是相对的。在某一生育期,某些器官以制造输出有机物为主,另一些则以接纳为主。前者为代谢源,后者为代谢库。随着生育期的改变,源库的地位有时会发生变化。如一片叶片,当幼叶不到全展叶的30%时,只有同化物的输入,为代谢库;长到全展叶的30%~50%时,同化物既有输出又有输入;随着叶片继续长大,而只有输出,转变为代谢源。

根据源与库之间的关系,有人提出了源-库单位的概念。源制造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相应的库,它们之间在营养上相互依赖,也相互制约。

相应的源与相应的库,以及二者之间的输导系统构成一个源-库单位(source-sink unit)。如小麦等禾谷类作物下部叶片的光合产物主要供应根系,抽穗后顶部三片叶的光合产物优先供应籽粒。

源-库单位的形成首先符合器官的同伸规律(根、叶、蘖同时伸长),其次还与维管束走向、距离远近有关。并且决定了有机物分配的特点。

1.3.4.2 同化物分配的特点

1.优先供应生长中心 所谓生长中心是指生长快、代谢旺盛的部位或器官。不同的生育期有不同的生长中心。如水稻、小麦分蘖期的蘖节、根和新叶,抽穗期的穗子,都是当时的生长中心。

2.就近供应,同侧运输 叶片制造的光合产物首先分配给距离近的生长中心,且以同侧分配为主,很少横向运输。这与维管束的走向有关。

3.功能叶之间无同化物供应关系

一旦叶片长成,合成大量的光合产物,就向外运输,此后不再接受外来同化物。即已成为“源”的叶片之间没有同化物的分配关系。

4.同化物和营养元素的再分配与再利用

当叶片衰老时,某些大分子分解成的小分子物质或无机离子,即再分配再利用的部分。如大部分的糖和N、P、K等都重新分配到就近的新生器官,营养器官的内含物向生殖器官转移。

作物成熟期间同化物的再分配对提高后代的整体适应力、繁殖力以及增产都有一定的意义。通过这一机制,植株生育期内同化的物质毫不保留地供给新生器官,如果实、块根、块茎等。

1.3.5 同化物的分配与产量形成的关系

1.决定同化物分配的因素:供应能力、竞争能力、运输能力。

供应能力 源制造的同化物越多,外运潜力越大。源器官同化物形成和输出的能力,称源强(source strength),光合速率是度量源强最直观的一个指标。

竞争能力 生长速度快、代谢旺盛的部位,对养分竞争的能力强,得到的同化物则多。库器官接纳和转化同化物的能力,称为库强(sink strength)。表观库强(apparent sink strength)可用库器官干物质净积累速率表示。

运输能力 源、库之间联系直接、畅通,且距离又近,则库得到的同化物就多。

2.同化物分配与产量的关系

构成作物经济产量的物质有三个方面的来源:一是当时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输入的;二是某些经济器官(如穗)自身合成的;三是其它器官贮存物质的再利用。其中功能叶制造的光合产物是经济产量的主要来源。

影响作物产量形成的因素:根据源库关系分,有三种类型:

1.源限制型 其特点是源小而库大,结实率低,空壳率高。

2.库限制型 特点是库小源大,结实率高且饱满,但粒数少,产量不高。

3.源库互作型 产量由源库协同调节,可塑性大。只要栽培措施得当,容易获得较高的产量。

1.3.6 影响同化物运输的环境因素

影响与调节同化物运输与分配的因素十分复杂,其中糖代谢状况、植物激素起着重要作用。另外,环境因素也对同化物运输与分配有着重要影响。

1.温度 同化物的运输速率在20℃~30℃时最快。高于、低于这个温度,运输速率下降。原因:低温下(1)降低呼吸速率,减少能量供应;(2)提高筛管内含物的粘度。高温下(1)筛板出现胼胝质;(2)呼吸作用增强,消耗物质增多;(3)引起酶钝化或破坏。

温度影响同化物的运输方向。当土温高于气温时,同化物向根部分配的比例增大;当气温高于土温时,光合产物向顶部分配较多。因此,对于块根、块茎作物,适当提高地温有利于更多的同化物运向地下部。

昼夜温差:昼夜温差大,夜间呼吸消耗少,穗粒重增大。我国北方小麦产量高于南方,原因之一就是由于北方昼夜温差大,植株衰老慢,灌浆期长所致。

2.光照 光照通过光合作用影响同化物的运输与分配。功能叶白天的输出率高于夜间。

3.水分 水分胁迫使光合速率降低,影响向外输出,导致下部叶片与根系早衰。

4.矿质元素

N过多,营养生长旺,同化物输出少;N过少,引起功能叶早衰。

P促进有机物的运输。可能的原因是:①磷促进光合作用,形成较多的同化物;②磷促进蔗糖合成,提高可运态蔗糖浓度;③磷是ATP的重要组分,同化物运输离不开能量。所以,作物成熟期追施磷肥可以提高产量。棉花开花期喷施过磷酸钙,能减少幼铃脱落。

K促进库内糖分转变成淀粉,维持源库两端的压力差,有利于有机物运输。

B与糖结合成复合物,有利于透过质膜,促进糖的运输。

B还能促进蔗糖的合成,促进糖的转运。作物灌浆期叶片喷施B肥,有利于籽粒灌浆,提高产量。棉花开花结铃期喷施B肥,有利于保花保铃,减少脱落。


【高一生物教案植物体内有机物的运输】相关文章:

生物教学设计:第十二章第五节动物的节律行为

生物教学设计:营养物质的运输 茎是由芽发育的

生物教学设计:植物的激素调节

浅谈高中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

高中生物新教材教学中的问题与思考

高一生物:微生物的营养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教案设计

第二节 水分进入植物体内的途径

生物教学设计:生物的呼吸作用

浅谈高中生物的教学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