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5-02-05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设计

生物教学

一、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

(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

(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意义。

【能力性目标】

(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

(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情感性目标】

(1)科学品质教育。

(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伴性遗传》这一节,是新课标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其实质就是基因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作用。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培养学生交流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

2、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

(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

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

通过性染色体的剖析、基因分离定律的迁移,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

三、教学方法

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其含义是,并不是一提探究,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但是在我国国情下,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

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及现实情况,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

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

四、学法

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五、学情分析

学生以学过分离定律,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同时,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基础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能力的培养。

六、教学过程

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并达到探索目的,从而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

1、倾听故事引起关注

l 故事呈现:首先煤体呈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让一个学生绘声绘色地阅读,引发学生对色盲症的关注。

l 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

获得启示:

①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

②道尔顿勇于承认自己是色盲患者,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

2、盲图体验 激发兴趣

l 简要介绍红绿色盲对人类的危害。你的辩色能力如何呢?

l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学生识图辨认,激发其学习探究的兴趣。

3、系谱展示 了解特点

l系谱作用:人类的遗传病很多,色盲是其中的一种,人类又不能利用杂交实验来检验,只能利用家系来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

l 认识系谱: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了解图示各部含义。

l 问题引导:家系图中患病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

观察思考:答案──男性。与性别有关。

4、问题探讨 导入新课

l 展示资料:据社会调查,红绿色盲的患病男性多于女性,而人类的另一种遗传病抗维生素D佝偻病则女性多于男性。

l提出问题:尽量让学生阅读资料提出问题。

①为什么上述两种病在遗传表现上总是和性别相联系?

②为什么两种遗传病与性别关联的表现又不相同呢?

l 分组讨论:每4人为一组,自由讨论。

l 表达交流:以4组代表各自表达本组讨论结果,其他各组同意哪组。

l 形成结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属伴性遗传。借此导入新课。

注:“问题探讨”中的问题难度较大,学生一开始不容易回答出来,只需回答出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有关即可。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问题探讨的习惯和能力的形成,起到以问题(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作用。真正解决问题以正课探讨来进行。

[二]信息加工 构建体系

5、本节聚焦 把握目标

l 什么是伴性遗传?

l伴性遗传有什么特点?

l伴性遗传在实践中有什么意义?

6、资料对比 突出关键

l 展示图片:多媒体打出男女染色体显微图片,引导学生观察。

 

 

l 对比分析:引导学生分析相同和不同,体现常染色体的相同和突出性染色体的不同。

l 介绍结构:板图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认识X和Y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

l 突显基因:同源段的同一位置基因成对,而非同源段的基因则X有而Y没有,或Y有X没有。

l 联想类比:以孟德尔分离定律中人类白化病分析子代发病男女几率均等是位于常染色体上作对象,与性染色体的同源段和非同源段作对比,体现色盲基因和它对应的等位基因应位于非同源段的结论。

l 质疑过渡:是位于X染色体还是Y染色体上呢?

7、资料分析 确认位置

l 资料展示:展示教材中的人类红绿色盲症的系谱图(教材34页)。

l 提出问题:(1)如果在Y染色体上会有什么表现?

(2)Ⅰ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中的几号?

(3)Ⅰ代1号是否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Ⅱ代2号?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还是Y染色体上?

(4)为什么Ⅱ代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而没有表现出色盲症?

l 引导探索:用问题做导引,利用性染色体的遗传图解做知识基础,处理系谱所包含的信息,形成思维链条。

l 形成结论:参考答案:

(1)患病都为男性,并代代相传。

(2)3号和5号。

(3)没有。因为Ⅰ代1号传给Ⅱ代2号的是Y染色体,如果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则Ⅱ代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

(4)因为Ⅱ代3号和5号只有一条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

l 质疑过渡:从图中看出,只有男性才表现为红绿色盲,对吗?有没有其他的情况?

8、继续探索 挖掘根源

l 绘制版图:板画男女性染色体对应图,标注色盲基因及其等位基因的位置。

 

 

l 分析填写:引导讨论,推出男女基因型及表现型,填入表格。

 

 

l 问题引导:

(1)XY是一对同源染色体,其上的色盲基因及等位基因应遵循孟德尔的什么定律?

(2)就表格而然,男女有几种婚配方式?

(3)各种婚配方式中所生子女的基因型、表现型及比例如何?

l 完成图解:利用分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分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结合基因分离定律和减数分裂知识完成男性正常与女性正常婚配、男性色盲与女性色盲婚配的遗传图解。再即将学生分四组,每组书写一个,每组再选一个代表,黑板写出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完成另四个婚配图解。

l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归纳出色盲遗传的特点。

(1) 观察图解,色盲基因在性别间是如何传递的呢?(女--女、女--男、男--女)

(2)为什么不能由男性传给男性?(色盲基因是在X染色体上,因此色盲基因是随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

(3) 男性的色盲基因怎样才能传给男性呢?(通过女儿,传给外孙即交叉遗传)

(4)从图解看色盲在男女中的发病情况怎样?(男性多于女性)

(5)从社会调查也是这样,你是否能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提示:从男女性染色体的构成结合基因位置及显隐性进行分析)

l 归纳特点:归纳出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

色盲基因遗传(X隐性遗传)的特点:(1)男性多于女性。 (2)交叉遗传 (3)女病儿子必病,男正女儿必正等。

l 问题探讨:利用“遗传图解”结合“问题链”继续探讨,拓展到抗维生素D即X 染色体显性遗传的特点。

(6)色盲基因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子代表现男多于女,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则属于X显性基因,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

(7)那么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也表现为女多于男,则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

l 归纳特点:

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X显)的特点:

(1)女多于男。

(2)男病女儿必病,女正儿必正等。

[三]深化理解 拓展运用

9、问题探索 深化理解

l 提出问题:如果夫妇一方是色盲或抗维生素D性佝偻病患者,另一方正常,如何选择生育才能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

l 分析讨论:小组讨论,达成共识,提出方案。

l 课堂交流:交流方案,解决问题,体会优生。

10、回归实践 学有所用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植物的生殖》教学设计

尿的形成和排出教学设计

传染病及其预防教学设计

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教学设计

人粪尿的处理教学设计

基因在亲子代间的传递教学设计

人的性状和遗传教案设计

激素调节教学设计

新陈代谢的基本类型教学设计

细胞的分化、癌变和衰老教学设计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