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    源
  • 资    源
  • 文    章


当前位置:查字典生物网 >生物教学 >教学论文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来源: 查字典生物网| 2013-01-16 发表| 教学分类:教学论文

生物教学

关键词: 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环境意识、环保意识、可持续发展 摘要: 通过市级科研课题“开展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的实施,探索出了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环境意识和环保技能;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的开展,丰富了生物学科等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通过环境调查活动,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通过对一些环保有关的研究性课题的研究,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环境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人类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与赖以生存的有限资源构成了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人类的发展不能超越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就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要和发展的同时,不损害人类后代满足其自身需要和发展的能力。这就是要开辟一条人类与自然既和谐共存和发展,又满足人类生存需要,并不断改善生活质量的发展途径。

它要求一个国家在发展生产的同时保护好生态环境等自然资源,经济技术体系的生产资料都必须是可以再生的;而且在生产过程中不产生有害物资或者不对环境产生不利影响,任何产物和废物都是物质循环中下一个环节的原料。从而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环境保护。因此保护环境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之一。****总书记指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必须把贯彻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始终作为一件大事来抓。

”“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 自60年代环境教育逐渐受到国际社会和各界的重视以来,1965年德国的基尔大学的教育大会,1972年的斯得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975年10月的贝尔格莱德国际环境教育界研讨会,1977年10月的第比利斯首届政府间环境教育会议,以及1992年4月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都讨论了环境教育问题,并对环境教育的定义作了一些探讨。总结历次国际环境会议的精神,国内大家比较认同的观点是:环境教育是以跨学科活动为特征,以唤起受教育者的环境意识,使他们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与态度的一门教育科学。环境教育的一个根本目标,就是要使受教育者深切地感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进而形成较强的环保意识,以便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关心地球环境,为保护环境作出贡献。环境意识包含认识意识和参与意识。

认识意识是指人类不断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进行的社会活动,既利用了自然也改善了自然,又对自然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而这些活动现象在人的头脑中形成一种反映和认识,这种对环境能动地反映和认识,被称为环境意识,如将这些认识意识变为人们的自觉行动,则称之为参与意识。环保意识是建立在良好的环境意识之上的。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

环境与发展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关注的焦点。国际社会普遍认为,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民的环保素质和环保意识,是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境污染、生态平衡的破坏、沙尘暴、赤潮、资源枯竭等环境问题正在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

保护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已经成为全人类的共同追求。

二、进行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学生环保意识的培养是刻不容缓的。 保护环境、热爱环境、建设环境,提高全民族环境意识,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之一。环境意识不仅是现代科学知识和道德行为规范的综合,又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必然。因此,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刻不容缓的。 环境意识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知识和技术的传授,也包括观念、行为和习惯的培养。

要培养和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和行为习惯,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单纯的知识传授困难得多,要花费更多的精力和心血,潜移默化,从一点一滴小事做起。良好的环境意识的形成是建立在丰富的环境科学知识和身体力行、严格自律,即良好的环境意识行为之上的。 事实证明,环境问题的缘由主要是人们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合理的利用以及破坏,而人们对环境的破坏行为又是与人们对环境缺乏正确的认识相联系的。因此,环境保护,教育为本。学校系统地、有组织地向广大青少年传授环境科学知识、环境法律法规知识和环境道德伦理知识,培养他们的环境意识,帮助他们正确理解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不断发展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符合可持续发展思想的道德观、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真正使环境保护成为他们的自觉行为,进而起到“教育一代人,影响三代人”的作用,这是我们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项基础工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的现代公民最重要的素质就是人类对环境与发展的责任感。通过环境教育所培养起来的以“人与环境”、“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为基础的环境道德、环境伦理、环境价值观就是弥漫在整个校园中的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同时,有助于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实践的能力。环境教育是基础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2、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是切实可行的。 学校作为环境教育的重要阵地,环境教育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选择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环境教育的突破口,对学生进行环境意识的教育是可行的。 生物是人类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可以研究一些生命活动的现象和本质,也可以研究一些生物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在实践活动中调查和研究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如:生物对环境的净化作用、生物对环境的监测作用、植物对水土保持和防风固沙的作用、生物对病虫害的防治作用等。通过生物课外科技活动让学生理解生物资源多样性。

在地球40亿年的生物史中,曾产生过25亿种生物,到20世纪90年代已灭绝了99.9%,现仅存500 -3000万种生物。由于地球上自然环境的恶化以及过度掠夺、滥捕乱杀、走私等,目前陆地物种消失很快,按目前的情况估计,到20世纪末,将还有50-100万个物种面临灭绝。在今后20-30年内,平均每天约有100个物种灭绝。生物多样性为人类提供了直接的生活物资和资源材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更为重要的是,每种生物的特性绝不会与其它任何生物相重复,大自然中所有的生物都是相互依存和互相制约的,从而形成一个复杂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系统中任何一个物种的绝灭都预示着上千种其它生物即将面临死亡,而最终威协着人类自己。

通过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学习,让学生自己认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环保意识,并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环境问题的能力。

三、研究过程 根据课题方案的要求,对该课题进行了以下的研究工作。

1、进行环境教育师资培训 学校重视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部分课题组成员被选派参加省、市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如主研人员杨学勤两次参加了市环保局和市教育局举办的环境教育培训班的学习,对环境教育有了一定的基础。采取外培和自培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全校性环境教育师资培训。通过利用教研活动、科研例会等时间开展环境教育研讨和培训,课题组还收集整理了许多环境教育的资料和教材,大力宣传环保。为推进学校环境教育工作的全面开展作出贡献。

2、建立相关的实验基地 课题组根据实际情况,决定以学校的校园、生物园、大渡口家属区和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作为实验基地,让生物课外科技活动小组的活动得以顺利进行。

3、举办专题讲座。课题组利用课外活动时间组织了一系列的专题讲座。如“资料的收集和整理方法策略”、“研究性课题(自主探索性实验)的选题、设计与实施”、“实验研究报告(论文)的写作方法及要求”、“攀枝花苏铁的生长与繁殖”等。

4、收集环保资料,举办知识竞赛。如攀枝花苏铁知识竞赛、环保知识竞赛等。

5、指导学生开展课外科技实验。如“攀枝花苏铁的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扦插”、“校园内攀枝花苏铁的人工辅助授粉”、“番茄、白菜、洋葱、莴苣等的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玫瑰、葡萄的扦插繁殖”、“褐云玛瑙螺、白玉蜗牛等的养殖与管理”、“叶脉书签的制作”、“制作醪糟的原理及实作探索”、“霉菌的作用探索----豆腐乳的制作原理及实作”等。

6、指导学生进行专题调查。由学生结合实际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性课题,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或调查。如“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学生视力与视力保护工作的调查”、“米易溶洞考察”等。

7、开展社区环境教育和环境保护实践活动。课外科技活动小组重视和参与环保宣传,组织学生积极参与面向社区的环境监督和宣传教育活动,从小增强环境意识,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并通过他们去影响一个个家庭和社区。如:3月12日植树节带领学生开展植树活动。4月22日世界地球日组织学生参加市环保局组织的废旧电池、白色垃圾的回收和环保宣传活动。6月5日世界环境日到市中心广场参加市教委和市环保局组织的环境教育宣传活动,深受市民欢迎,在社会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四、课题研究成果 设计该课题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环保意识和环保技能;丰富了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全面落实素质教育;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两年多的研究,我们取得了以下的成果:

1、学生形成了良好的环保意识。通过对环保资料的收集、整理、交流(专题讲座、知识竞赛),既开阔了学生视野,拓展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营造了浓厚的科技、环境教育氛围,激发了学生的环保和创新意识。此外邀请市环保局、攀研院和大学等机构的专家来学校进行环境科学方面的技术指导,交流、作讲座、报告等。每逢此时,学校的多功能演播厅座无虚席,深受学生的欢迎。通过活动的开展,师生环境意识增强,能自觉地从全局利益出发,爱护自己所生活的环境,学生从身边的事做起,人人争做环保小卫士,自觉保护环境,全校基本上杜绝乱扔纸屑、乱到垃圾、乱吐、乱写、乱画等不良行为。

爱护公共财物,不攀折树木,不践踏花草,保护和关心我们生活的环境尽量不受污染。校园环境整洁优美,食堂干净卫生,无卫生死角。并且师生均能积极参加旧电池和白色垃圾回收等环保公益活动。师生员工养成的节水节电,爱护学校的一草一木,不用或少用造成环境污染的生活用品,注意收集废旧污染物品的良好习惯,具备了较强的环境参与意识和环境保护意识。

2、丰富了生物学科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拓展能力。通过“校园内攀枝花苏铁的人工辅助授粉” 、“攀枝花苏铁的种子繁殖,无性繁殖--扦插”探索性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理解和掌握了裸子植物的营养繁殖和有性繁殖有关的知识。通过对 “番茄、白菜、洋葱、莴苣等的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活动的进行培养了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力,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同时也理解掌握了绿色开花植物六种器官的组成、植物体的整体性以及合理灌溉、合理施肥的道理和方法。通过“玫瑰、葡萄的扦插繁殖”实验理解绿色开花植物用茎繁殖的原理、过程。通过“褐云玛瑙螺、白玉蜗牛等的养殖与管理”活动的开展,掌握了软体动物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

将学过的有关真菌的知识运用于实验“制作醪糟的原理及实作探索”、“霉菌的作用探索----豆腐乳的制作原理及实作”中。

3、培养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由不同学生选材、设计和开展的 “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米易溶洞考察”等研究性活动课题,对朝夕相伴的环境优美的校园的了解,对值得我们攀枝花人自豪的攀枝花苏铁、米易溶洞的进一步了解,激发了学生的热爱家乡、热爱攀枝花的乡土情谊;同时,随着对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米易溶洞的环境现状的调查了解,同学们看到一棵棵苏铁被盗挖以后留下的大坑、火烧后留下的一片片灰烬、经过若干年后才能形成的晶莹剔透的钟乳石、石笋被人扳断后留下的“残臂”时,同学们不禁惊呼:“人们啊,停止你惟利是图的双手,保护我们生活的环境,保护我们拥有的资源。”

4、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的意识,逐步培养了学生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中的倡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性(研究性)学习,全面落实素质教育。

5、探索出一条切实可行的、操作性强的环境教育的有效途径。通过课题的实施研究,探索出了一条以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结合学科教育和德育教育对环境教育的渗透,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6、本课题的研究填补了攀枝花地区环境教育与学校学科教育相结合的空白,为环境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寻找到一条有效的途径。课题以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为载体,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促进学生环境意识的形成。

7、取得的有关成果和荣誉:集体活动项目“生物课外科技活动与学生的素质培养”获得全国优秀活动表扬奖,“常见植物的栽培和管理”、“褐云玛瑙螺的饲养和管理”分别获得四川省

二、三等奖。论文“玫瑰的繁殖方法”获得第十届青少年科技创新活动中获得论文二等奖。在第六届青少年生物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评比中,我校开展的“攀枝花苏铁自然保护区现状的调查分析与建议” “校园环境的调查分析与环保意识的形成”分别获得四川省

二、三等奖。“我与攀枝花苏铁”科普活动方案获得四川省一等奖。环保课件《生态系统》获得全国绿色学校多媒体课件一等奖。

五、分析与讨论 环境教育急需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攀枝花市的环境教育起步太晚,公民的环保意识不强。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不难发现,随地吐痰、乱丢垃圾、烟头、破坏公共设施等等现象随处可见。毁林开荒、乱砍乱伐、不经过处理的污水、汽车尾气的排放都会严重破坏我们生活的环境。这些都源于人们的环保意识差,这就需要从小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从学生抓起。

因此,环保教育急需受到有关部门的重视。

【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相关文章:

《基因分离定律》一节的教学设计

“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教学设计

教会学生学习——让生物课堂成为学生的舞台

生物探究活动对学生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

《生物课程标准》关于“面向全体学生”的理念

调动非智力因素 挖掘学生学习潜力

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实现新课程理念

生物学分组实验的教学控制

充分运用教材,优化教学结构

生物教师应如何面对创新教育

最新生物教学
热门生物教学
精品推广
随机推荐生物教学
学科中心